转隶国防动员部的28个省军区(及直辖市警备区)中,每个省军区的军级干部(少将)从原来的6-8人,缩编至4人左右,除了“司令员、政委”外,仅设1位副司令员、1位副政委。

但随着省军区作战职能的剥离,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职务的管理人员数量必定会减少,军级职务作为省军区内最“高”的职务,减少的也很有限。

咱们今天再来聊聊军改后,“师级”职务的数量有何变化。

一、军改后,省军区下属的军分区内,“师”级职务减少了多少人?

咱们来看“师”级职务数量的变化,师级职务的分布主要分为两部分:下辖军分区领导职务和“四局一办”的领导职务。

军改前,军分区中设有“司令员、政委”2位正师职主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2位副师职干部,除此之外,有些军分区还设有“副司令员或副政委”。

也就是说,军改前,一般在每个“军分区”内的师级领导职务有4—5人。

军改后,军分区的师级干部(大校)缩编至3人,除了“司令员、政委”外,仅设1位副司令员。之前存在的如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均不再设立。

其中司令和政委为正师级大校,副司令兼纪委书记为副师级大校,简称“两正一副”。

二、军改后,省军区“四局一办”的领导职务数量变化。

之前省级军区“四大部”对应的领导职务分别是:参谋长、政治部的主任、后勤部部长、装备部部长。

其中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为副军级领导职务;后勤部长、装备部长一般正师级大校。

随着“四总部”撤销,省军区改设“一办四局”,其中 “办公室、战备建设局、政治工作局、国防动员局” 均为正师级,“保障局”则为副师级。各个部门领导职务级别与部门建制级别相同。

整体来看,虽然各个“军分区”中的“师”级领导数量有所下降,但是“一办四局”中的领导职务数量略有上升,对于下辖军分区数量较多的省级军区来说,师级领导职务的数量下降幅度,还是非常大的。

但是对于如海南这样仅下辖4个军分区的省军区来说,师级干部数量的下降幅度,就不如其他省级军区明显。

三、除省军“四局一办”和军分区外,还有哪些“师”级职务变化?

自2017年12月29日起,全军干休所统一划归省军区领导管理。

也就是说,省军区接收了大量来自四总部的、军(兵)种的干休所。

《澎湃新闻》就曾报道过:在军改中,湖北省军区就从解放军陆军、空军、海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以及武警部队接收了20余个干休所。

而这些干休所中,多数为团级干休所,但也有少量的副师级干休所。

比方说,北京卫戍区专门设立了副军级的“驻京老干部服务管理局”,这也是唯一一个负责干部休养的副军级单位。

这个“老干局”级别之高,其下可能就会下辖一些师级的干休所。

至于各个省级军区的干休所,并没有明确报道,但如果有些省军区接收了“师”级干休所,其所长职务级别也为师级干部。

那么,省军区对“师”级干休所的接收,也会导致“师”级职务数量的增加。

此外,在军改中,陆军预备役部队也脱离了隶属国防动员部的28个省军区/直辖市警备区,由战区陆军管理建设,基地的军政主官(主任和政委),一般为大校军衔,属于副师级。

这这点上,师级职务也略有减少,不过减少并不明显,毕竟放眼全军也不过7个预备役基地。

四、写在最后

整体来看,师级职务的“缩编”主要集中于为数众多的“军分区”和直辖市的“正师级警备区”。

虽然每个省级军区的军部中由“四总部”到“四局一办”的改革中,师级和副师级干部的数量略有增加,但是“缩编”的主力军并不在此,“缩编”主力军应是众多“军分区”,毕竟每个军分区都“缩编”了1-2人。

这28个军分区(以及直辖市警备区)中,军分区数量这么多,每个军分区都“缩编”了1-2人,加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