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王俊杰出现在国家队首发阵容,这一幕恐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是因为中国男篮突然将希望寄托给“新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CBA联赛的年轻球员大多是板凳上的“常青树”,鲜有像王俊杰这样真正获得关键机会并把握住的。中国男篮在亚洲杯上的最大收获,不是那几场胜利,而是王俊杰的横空出世。这不仅让球迷们看到希望,更让人反思:CBA里究竟是年轻球员实力不行,还是机会太少?

自姚明、王治郅、易建联等前辈退役以来,中国男篮走下神坛,哪怕在亚洲都难保霸主地位。主教练换了一茬又一茬,“新老交替”成了官方万金油解释,失败则甩锅给“年轻队员欠火候”。但问题在于,年轻难道不是希望的代名词吗?一再用年轻当借口,其实暴露了中国篮球人才断层的现实,比起经验和年龄,真正缺乏的是“新鲜血液”能否被允许流动起来。

这次亚洲杯,郭士强接过国家队教鞭时,形势远没有表面乐观。外有成绩压力,内有板凳老将和媒体质疑,堪称烫手山芋。可郭士强没有选择抱残守缺,相反,他力排众议,让王俊杰在第一场对阵沙特的比赛登场15分钟并砍下10分4板。虽然第四节差点被逆转,中国队艰难赢下比赛后,部分媒体和球迷却炮轰郭士强“弃用”王俊杰,做出种种阴谋论解读。但真正的考验,通常不会在一场比赛中结束。

到了面对印度队,郭士强不但没有缩手,反而让王俊杰首发搭档胡金秋。这场比赛,王俊杰22分钟,5投全中,三分3中3,砍下13分,高效又全能。更令人欣喜的是,他在防守端的表现同样抢眼——核心对位对象普林斯全场只得8分。换句话说,王俊杰用攻防俱佳的表现把“机会”二字变成了实力的注脚。

王俊杰的成功,绝不是意外。从场上表现看,他技术扎实、拼劲十足、攻防均衡,节奏掌控和球权使用也相当成熟;场下则戒骄戒躁,把功劳推给主教练,情商同样在线。天赋、努力、机遇三者缺一不可。倘若没有郭士强的大胆起用,王俊杰无论多有才华,也不过是又一位天才苗子被浪费在替补席上罢了。

其实,国内联赛里并不缺有潜力的新星。以杨瀚森为例,他之所以能在CBA迅速“上位”,根本原因是主教练刘维伟敢于将其推向首发,每场20分钟甚至更多的上场时间,才有了征战NBA的资本。想象一下:如果杨瀚森每晚只打三五分钟,即便是天赋异禀,也难成为NBA选秀的16号秀。可在CBA,类似情况比比皆是。许多“年轻球员”只有在垃圾时间上场,平日里既无进攻战术地位,偶尔登场也是为外援或老将“打下手”。更有无数天赋少年,坐穿冷板凳五六年,到25岁才混个轮换名额。

有人说这是为成绩负责,给球队稳字当头;当然,外援政策既带来竞争,也间接“挤占”了年轻球员的成长空间。但事实是,光有天赋、缺少舞台,优秀苗子早早被“养废”,慢慢也就成了“平庸”。用制度和“经验”把机会牢牢锁死,本是给联赛增添稳定,却无意中窒息了最宝贵的生命力。机会一再收紧,谁来为中国篮球的未来买单?

王俊杰的闪光,是中国篮球罕见的“幸运”,却说明不了整体环境的健康。要有下一个王俊杰,靠的不仅是球员自身才华和勤奋,更得看教练是否敢赌一把、制度是否愿意松绑。而现在,如果CBA继续死守老路,不仅NBA难见中国新秀,连能像王俊杰这样敢于争先的青年也将愈发罕见。

中国篮球缺天赋吗?未必。真正稀缺的,是让天赋茁壮成长的“机会”。一场比赛可以成就一个新人,但持续的体系才是希望的根,要想走出低谷,篮球该把“年轻”视为机会,而不是失败消极的借口。这才是王俊杰现象值得中国篮球反思的最大意义。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