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经济底盘稳固,A股已悄然进入“慢牛”新常态。3600点成为新起点,科技创新与制度红利正引领市场走向高质量发展。

政策托底,市场底气更足

证监会近期动作频频,核心就一件事:让市场更稳、更健康。比如,他们正大力推动“长钱长投”,要求保险资金把更多保费投进股市,公募基金也得每年增持A股。这些措施未来三年可能带来上万亿的新资金 。

同时,改革也在啃硬骨头。科创板重新对未盈利科技企业敞开大门,像必贝特医药这种研发抗癌新药但还没收入的公司,终于能上市募资20亿搞研发。这释放了一个信号:资本市场正在给硬科技“开绿灯” 。

严监管也没放松。*ST高鸿因为虚增200亿营收、欺诈发行,被罚1.6亿并强制退市。这种“打大、打恶”的案例,让造假者不敢再心存侥幸 。

市场韧性显现,结构分化暗藏机会

最近大盘走得挺稳。上证指数上周刚创年内新高,中证1000指数更是涨了14.8%,中小票明显活起来了。但市场也不是一路高歌,周四、周五的十字星和缩量,说明资金在3674点压力位前有点犹豫 。

板块轮动特别快。周一到周三还是金融股带队冲锋,周四就切换到了AI和机器人。这种快速轮动背后,其实是资金在找新方向:抛弃讲故事的公司,扎堆业绩能兑现的硬核资产 。

中证1000指数调仓也是个风向标。它一口气踢出3只ST股,换进了风电、电气设备这些高端制造企业。指数“换血”后,更能代表中小企业的真实成长性 。

AI产业链最受追捧。上海刚砸钱鼓励企业搞基础研究:研发投入超1亿的直接补贴1000万!马斯克又预告AI视频渲染技术半年内落地,国内算力、芯片公司订单接到手软 。

人形机器人快从实验室跑进工厂了。世界机器人大会下周开幕,百余款新品要亮相。智元机器人下个月开合作伙伴大会,减速器、传感器这些核心部件厂商已经提前被资金盯上 。

类脑计算这种“黑科技”也在突破。浙大“悟空”计算机刚亮相,能模拟人脑处理信息。虽然离商用还远,但资本市场最爱这种从0到1的颠覆性机会 。

消费复苏正在分层演绎

政策在撬动改善性需求。北京突然放开五环外限购,公积金贷款也松绑了:二套房首付三成就能贷100万。这对压抑已久的改善群体是及时雨,远郊新盘周末看房量直接翻倍 。

上海则从生育端发力。企业雇佣产后女工,政府补贴一半社保。还鼓励设“妈妈岗”,让女性工作带娃两不误。这类政策瞄准的是长期人口红利,母婴、医疗企业可能受益 。

以旧换新政策从家电延伸到智能家居。政府补贴让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加速普及,相关公司上半年订单普遍增长30%以上 。

红利资产成为压舱石

高股息板块依然稳当。公用事业、电力这些现金流稳定的行业,今年分红普遍超过5%,险资和养老基金还在加仓。但要注意,银行股息率已从6%降到4.5%,性价比不如从前 。

央国企重组是另一个确定性机会。像上海244亿打包出让两块黄金地皮给华润,这种“资源整合”玩法会越来越多。建筑、交运类国企估值还在低位,PB普遍不到1倍 。

产业与资金动向:脱虚向实进行时

城投债正在降温。7月城投债净流出763亿,钱都转向了产业债。绿色债券、科创债券这些政策扶持领域,单月募资就超千亿,主要投向产业园、智能工厂 。

外资调仓方向很清晰。北向资金连续六周净流入,但不再只买白酒,宁德时代、三一重工这些高端制造龙头成了新宠。内资则玩起“哑铃策略”:一头押注科创50ETF(份额涨了40%),另一头守着电力股吃股息 。

风险与机会并存,这些雷区要绕开

外部扰动不得不防。美国通胀可能反弹,美联储降息预期反复摇摆,外资短期可能撤退。特朗普放话要对印度加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会传导到A股资源股 。

房企债务重组进展分化。万科靠大股东深铁连续输血243亿,暂时稳住了;但部分房企亏损还在扩大,上半年60家A股房企里36家亏超377亿。政策救急不救穷,没造血能力的公司依然危险 。

局部过热板块需警惕。AI概念股有些市盈率炒到百倍以上,但业绩三季度才能验证。如果产品落地不及预期,很容易引发踩踏 。

市场分歧期,更需锚定主线

当下行情就像高温天的午后,闷热中酝酿着雷雨,但雨后的清凉更值得期待。政策在给慢牛铺路,资金在给创新买单,投资者要做的很简单——盯住真成长,远离伪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