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粪工5天赚8100”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一把车钥匙,能发动那辆3吨重的绿色粪便清运车。另一把,能启动家里的黑色奔驰轿车。
每天,潘浩男得在这两个世界间切换。他是慈溪为数不多的“95后”掏粪工,或者说,他更愿意自称“掏二代”——父亲潘峰二十多年前一脚踩进这行时,就为家里趟出了条路。
潘峰入行的故事带
着点偶然的暴利色彩。2007年,老乡喊他去通宵清淤一个化粪池,溅了一身,但天亮揣回家一千块现金。这对当时在服装厂拼命的潘峰夫妇来说,冲击太大。“钱来得实在。”潘峰很快买了自己的抽粪车,这行一干就是二十年。
父母当初拼命把潘浩男往外推,送他去成都读大学,学影视编导。他也试过别的:创业、坐办公室。兜兜转转,去年初,他还是回来了。理由也实在:“家里这摊子事需要人,收入也稳当。” 这选择让不少同龄人瞪眼。
夏天的活儿最难顶。长袖工服捂得严实,胶皮手套里的手被汗和污渍泡得发白发皱。掀开化粪池盖子的瞬间,那股味儿猛地窜上来,再熟悉也得生理性地梗一下脖子。遇上犄角旮旯车开不进,就得一桶桶提,粪点子溅脸上身上,“习惯了,该干还得干。”他尽量挑人少时出工,干完会把井口周围冲得干干净净,“活儿是脏的,收尾利索点,大家心里都舒服。”
网上传过“掏粪工5天赚8100”,潘浩男看了直乐。“哪有那么神?工人管吃住,一个月7000多,在当地算不错,但也挣的是辛苦钱。”家里有几辆车,几个工人多是老家的叔伯兄弟,吃住一起,老妈陈珊管饭。
他偶尔拍点短视频放上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行到底是干啥的。”他说,像当年的劳模时传祥,活儿干得地道,就该被尊重。私信里也有人问怎么入行,他觉得对方真能吃苦的,就实话实说。劳务市场打零工的年轻人,听说这活儿,头摇得像拨浪鼓。
最让陈珊放下心的是儿子的女朋友没被“吓跑”。安徽亳州的李雅晴,原本在老家幼儿园带小孩。两人网上认识,聊着聊着走到一起。七百公里,李雅晴没怎么出过远门。犹豫过,但两周前,她辞了职,拖着箱子来了慈溪。
“早知道他干啥的,不觉得有啥。”李雅晴说得干脆。家人也支持。网上闲言碎语?她懒得看。“人踏实,肯干,比啥都强。”潘浩男收工回来,身上难免带点味儿,李雅晴鼻子一皱,就把他往浴室推。洗刷干净出来,“就是个普通精神小伙嘛。”她笑。
潘浩男脑子里偶尔会闪过婚礼的画面。他琢磨着,到时候找几台清运车,里外刷得锃亮,跟在婚车队后面。“肯定有意思。”他咧嘴一笑。化粪池盖子“哐当”一声合上,抽粪管卷好。他摸出车钥匙,发动那辆绿色的大家伙,驶向下一个需要清理的角落。兜里,另一把奔驰钥匙,也热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