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热炒“中国向伊朗紧急交付红旗-9BE防空系统”,声称中东局势将因此逆转。

但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的回应直接打脸:这是假消息! 中方从未向交战国出口武器,更不会用军售打破地区平衡。

真相背后,一场针对中国的认知战早已悄然开打——而伊朗对付以色列的F-35,或许根本用不上这么“费劲”的武器。

外媒的“重磅爆料”听起来煞有介事:

据《中东之眼》等媒体援引“情报官员”说法,中国在伊以停火后火速向伊朗输送红旗-9BE防空系统,甚至抛出“石油换武器”的交易猜想。

消息称,这款射程超百公里的战区级防空利器,可有效拦截战机、巡航导弹,若部署伊朗将直接威胁以色列的F-35I隐身战机优势。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的回应却干脆利落:

“报道内容不实。 ”使馆向《以色列今日报》强调,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从不向交战国出口武器,且对军民两用物资实施严格管控。

这一表态被解读为中方对中东战略平衡的明确维护——不选边站,更不当“搅局者”。

时间线漏洞暴露了谣言的粗糙:

若红旗-9BE真在2025年交付伊朗,合同谈判、设施建设等流程至少需提前1-2年启动。

但2024年至今,中伊双方未披露任何防空系统采购计划,连最基本的交易金额、装备数量、型号细节均无迹可寻。

反观埃及采购红旗-9BE的全过程:2025年初,退役少将法拉格通过电视台确认列装;同年中埃联合军演前,中国运-20战略运输机频繁飞抵开罗,交付痕迹清晰可循。

“紧急交付”的逻辑更经不起推敲:

伊朗核设施早在特朗普任内就遭美军B-2轰炸机摧毁,关键目标已损失殆尽。

若伊朗真需红旗-9BE应对以色列空袭,两年前叙利亚未变天时才是最佳采购窗口。

彼时伊朗完全可效仿巴基斯坦,成体系采购“歼-10CE+空警-500+红旗-9BE”,而非等到战损后才“临时抱佛脚”。

西方炮制传闻的套路早有先例:

5月10日印巴停火后,特朗普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邀功”,宣称斡旋成功。

结果遭印度总理莫迪当面打脸:“停火是印巴军方直接沟通成果,与你无关。 ”

同理,炒作红旗-9BE售伊,正是为后续“特朗普施压中国撤军”的剧本铺路——只要舆论发酵,美方便可宣称“中方在我的劝说下撤回导弹”。

伊朗真实的防空短板不在装备,而在体系:

以军F-35I屡次穿透伊朗领空如入无人之境,暴露出其防空网的三大致命伤:远程雷达预警失效、指挥系统脱节、拦截率趋近于零。

红旗-9BE虽能补强技术短板,但伊朗的深层问题在于国防自主化战略。

近年伊朗全力研发国产装备,如“法塔赫”-2高超音速导弹、“见证者”-238无人机,意图摆脱对外依赖。

蜂群无人机才是更实际的选项:

翼展25米、载重6吨的“九天无人机”,可搭载百架巡飞弹或小型无人机,单次出击便能饱和消耗以军防空弹药。

这种蜂群战术成本远低于导弹,且无需复杂培训,更适合伊朗现阶段的作战需求。 但现实是:伊朗受国际制裁封锁,连采购基础装备都举步维艰。

欧美禁运,中俄谨慎,所谓“400架歼-10CE”“红旗-9BE紧急交付”更像数字游戏——要知道,伊朗空军总共才300余架战机。

埃及的案例反衬出伊朗传闻的荒诞:

埃及采购红旗-9BE的核心诉求是“替代老旧俄制装备”。

其防空部队仍依赖38个营的S-75M导弹(射程仅40公里),而一个红旗-9BE营的覆盖面积达2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0个S-75M营,且能同时拦截十几个目标。

这种换代基于公开透明的战略合作:埃及先试后买,中方用运-20展示投送能力,两国还通过“文明之鹰-2025”军演验证体系化作战效能。

中国武器出口的底线始终未变:

中方发言人吴谦用“慎重、负责”四字定义军售原则。 防御性武器如红旗-9BE,仅售予自卫需求明确、且无主动挑衅意图的国家。

埃及部署导弹只为守卫开罗和苏伊士运河,伊朗若获得同款装备,却可能被西方炒作成“威胁以色列”——这种政治风险远超装备价值本身。

更深层的博弈藏在军售之外: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已显而易见。 特朗普为促停伊以冲突,甚至不惜出动B-2轰炸伊朗核设施,暴露出其“既想控局又怕卷入”的矛盾。

中方则坚持“美国不下场,中国不介入”的底线,如同二战初期美国对日宣战的逻辑: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方才正式参战。

红旗-9BE若真入伊朗,反而可能帮倒忙:

外贸版武器虽经“脱敏处理”,但敌对国家仍可通过逆向工程举一反三,推测中国自用版导弹的技术路径。

这种潜在的技术泄露风险,与中东乱局的政治代价叠加,让交易彻底失去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