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如何培养纪登奎?(夏玮)

1969年,毛泽东在党的九大上向与会代表推介了“老朋友”纪登奎,使其名声迅速传遍全国。在此次大会上,纪登奎成功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随后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建议,纪登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彼时年仅46岁。那么,毛泽东为何会如此看重纪登奎呢?

“你年纪轻轻,还没到而立。”

“主席您好,我是纪登奎。”

毛泽东注意到对方是一位青年,便请他入座,并询问:“你年纪轻轻的,该不会已经三十了吧?”纪登奎回应道:“即将迈入而立之年,今年刚好二十八岁。”毛泽东接着说:“我已年近六旬,再过两年便步入耳顺之龄,而你尚在而立之年之前。”

毛泽东一边轻吐一口烟,一边说道:“途经此地,特来聆听一番贵地的具体情况。”纪登奎随即简要地汇报了土地改革、治理淮河、抗美援朝、农业生产及互助合作等事务,一口气讲了一个多钟头。毛泽东对纪登奎的汇报表示了满意。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位年近三十的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倾听着他的工作陈述,频频点头,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汇报结束后,毛泽东突然询问纪登奎:“你是否曾遭受过批判?”纪登奎坦诚回应:“是的,两次。”毛泽东对此坦诚表示赞赏,随即自述:“我经历过三次批判,比你多一次。”随后,他又表示:“偶尔经历批判,并非全无益处。”似乎是在宽慰他。随后,毛泽东目光转向他,问:“那些批判你的人,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纪登奎回答:“都是错误的。两次都是。”随后,他简要叙述了自己在冀鲁豫地区两次遭受批判的经历。毛泽东听后,话题一转,反问:“那你是否曾批判过他人?”纪登奎依然坦诚:“有,批判他人的次数比我遭受批判还要多。”“有没有犯过错误?”纪登奎回答:“当然有,我也犯过错误。”

毛泽东猛然正经发问:“你是否曾有过杀人经历?”纪登奎稍作迟疑后回应:“有过,那是在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的过程中,我确实手刃了不少敌人。”毛泽东凝视着他,追问:“有没有误伤无辜?”纪登奎坦诚作答:“确实有过误伤。”面对毛泽东的专注,他详细说明了误伤发生的原因,指出那是在形势紧迫,来不及详查的情况下所导致的。最终,他诚恳地承认:“这是我在工作中的疏忽。”

事后,有人推测,毛泽东在听取汇报后所提出的那些话语,实则是在对纪登奎进行考验,看他是否能够坦诚相告,是否有勇气直言不讳。不论这番话是否带有考验的意味,纪登奎的汇报内容还是让毛泽东感到相当满意。面对毛泽东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纪登奎都坦诚以对,这让毛泽东对这位年轻的汇报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他产生了良好的评价。

五月,纪登奎受邀出席了全国首次宣传工作会议,并向与会代表分享了许昌地区在宣传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毛泽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党的宣传工作迎来了新的飞跃。”会议落幕不久,纪登奎便被任命为中共许昌地委书记。他所管辖的区域涵盖17个县市,纪登奎当时年仅28岁,成为了全国最年轻的地委书记。

1953年春季,毛泽东重返河南进行考察。在与随行的河南省委书记潘复生交谈时,他询问:“纪登奎是否在场?”希望听取他的工作汇报。随后,纪登奎便再次登上毛泽东的专列。

毛泽东询问纪登奎:“能否向我详细描述一个合作社的情况?”

恰好,纪登奎才从鲁山县某合作社的蹲点调研中归来,心中满载着对该合作社的种种思考。他对合作社的详细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毛泽东不时插话发问,纪登奎总能对答如流。纪登奎的记忆力非凡,汇报时无需借助文稿,连续两个小时娓娓道来,内容生动具体,声情并茂,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毛泽东对他的良好印象。

1963年三月,纪登奎迎来了四十岁的生日,随之荣升为河南省委常委,并担任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及省委秘书长一职。同年十二月,中央办公厅向河南省委发出通知,宣布毛泽东主席邀请纪登奎进京,参与中央工作会议,共同研讨并修改中央就社教运动发布的《二十三条》。纪登奎所经历的这一切,无疑加深了毛泽东主席对他的深刻印象。

10分钟发言中37次提及毛泽东。

1967年9月22日,毛泽东在结束南方之行、返京途中,于郑州稍作停留。刘建勋、王新、纪登奎应召,随即登上毛泽东的专列。

毛泽东一见纪登奎,便喜出望外,热情地握住他的手,笑着说:“纪登奎,老友重逢啊!”

纪登奎受宠若惊,握着毛泽东的手,激动地说:“毛主席好,毛主席万岁!”

大家各自落座,刘建勋便开口道:“纪登奎同志在河南那段‘文化大革命’的岁月里,确实经受了一番磨砺。在那场运动中,他曾被监禁长达四个月之久,遭受批斗之苦,乘坐飞机的次数也颇为频繁。”

毛泽东听说过批斗有坐飞机的事,但没有见过,感到稀奇,问起纪登奎挨斗的滋味:“你挨了多少次斗?坐喷气式飞机是什么样子?”

纪登奎汇报道:“经历过的斗争可不少,多达数百次。乘坐喷气式飞机时,需将头部低下,双臂紧贴背后,这情形与割麦子时的姿势相仿。”他一边说,一边模仿着喷气式飞机的姿势,接着又道:“站立时不能随意移动,腿部的力量是关键。其实也没什么的,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锻炼。”毛泽东听后,不禁露出了笑容。

随后,毛泽东于多个场合提及纪登奎遭受批斗、被迫坐“喷气式飞机”的经历,并赞扬了他对群众运动所持的端正态度。

毛泽东的一声“老朋友”,令纪登奎不仅免于倒台,更让他声名鹊起。无论纪登奎踏足何地,总能听到“向纪登奎同志学习”“向纪登奎同志致敬”的阵阵掌声。

1968年伊始,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刘建勋荣任主任一职,纪登奎则担任第二副主任,自此跻身河南省政治舞台的第三把交椅。

1969年四月,纪登奎肩负“九大”代表的重任,出席了在北京隆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4月12日,会议主席团特地派遣专人进行交谈,邀请他作为“革命干部”的典范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内容主要围绕正确处理群众问题展开,时长限定在10分钟之内。面对这一重任,纪登奎并未推辞,而是认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当轮至纪登奎发言之际,毛泽东便对全体代表表示:“他名叫纪登奎,是我的旧交,来自山西,曾在河南辛勤工作多年。虽曾遭受一些困厄,但实在堪称多灾多难之人。”

纪登奎情绪高涨,在短短的十分钟发言中,他竟然多达37次提及毛泽东的名字。在发言的尾声,他连续高呼了多个革命口号,其中一句“紧跟毛主席就是胜利”尤为引人注目。这一口号似乎最能深刻反映纪登奎彼时的思想与情感。

在全国党代会上,中央主席毛泽东仅此一次,向与会者提及了自己的“老朋友”。

为何纪登奎会受到格外青睐?有人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他的才华横溢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了毛泽东的青睐。还有观点指出,纪登奎作为党的地方高级干部,对基层民众的生活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毛泽东曾多次与他交谈,询问基层和民众的情况,纪登奎总能应对自如,毛泽东对此甚为满意。

这些观点均有其合理性。实际上,毛泽东尤为推崇纪登奎勇于直言、坦诚布公的品质。在面对最高领导层时,纪登奎从不掩饰个人观点,即便是涉及自身过往的错误,也能直言不讳,做到是非分明。

在“九大”的会议中,毛泽东向与会代表们隆重推介了“老朋友”,这使得纪登奎的名字迅速家喻户晓。此次会议,纪登奎成功当选为九届中央委员会的委员。紧接着,在九届一中全会上,应毛泽东的提议,纪登奎又被选为中央政治局的候补委员,彼时他年仅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