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深秋的雨下得邪性,大巴山的泥巴路滑得能让人摔出八丈远。

张琴秋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她身后跟着的队伍实在寒碜:三百多伤兵拄着树枝一瘸一拐,两百来个农妇抱着娃,最扎眼的是十五岁的春丫,怀里还搂着个吃奶的娃娃。

"张主任,川军的龟儿子们把路给截了!"侦察员慌得声音都劈了叉。张琴秋抬眼一瞅,山下火把排成了一条长龙,少说也得有两千来号人。几个伤兵当场腿就软了,有个小战士直接哭了鼻子:"这下完犊子了!"

机枪手王大柱吊着受伤的胳膊破口大骂:"哭个球!跟他们拼了!"他手里那挺机枪总共就五发子弹,枪管还锈得能刮下二两铁屑。张琴秋摆摆手,她蹲在土地庙里盯着地图半天没吱声,突然一拍大腿:"有了!川军那帮龟儿子不是要打吗?咱给他来个虚的!"

几个农妇正在给伤员换药,一听这话都来了精神。张琴秋把酒精桶里的绑腿布往树枝上缠,东侧悬崖上埋伏的伤兵已经搬来了土地庙的供桌,王大柱和几个轻伤员正往外掏鞭炮。老炊事员头顶着口铁锅扯着嗓子喊:"老少爷们儿都听好了,待会儿跟着俺扯嗓子喊,动静越大越好!"

半夜三更,川军的先头部队摸到山脚。王大柱趴在悬崖边上,往枪管里吐了口唾沫,瞄准领头的军官就是一枪。那子弹歪打正着穿过军官的裤裆,吓得整个川军营都趴在了地上。正在这时候,西边的树林里突然亮起上百支火把,几个老农妇举着绑腿布做的旗子扯开嗓子喊:"冲啊!杀啊!"那架势活像庙会赶集。

川军的团长举着望远镜直犯嘀咕:"怪了,哪儿冒出来这么多红军?"他手底下的参谋也是个怂包:"团座,要不...咱撤吧?"就在这节骨眼上,悬崖头顶又响起了"哒哒哒"的机枪声——其实是王大柱他们把鞭炮塞进铁桶里放的,动静大得震耳朵。

天蒙蒙亮的时候,张琴秋派春丫带了几个女娃子偷摸绕到川军背后。几个丫头片子把炊事班的红辣椒面都倒进了川军的大锅。正在吃饭的川军士兵被呛得眼泪哗哗的,有人扯着嗓子喊:"不好!红军放毒气啦!"整个阵地乱成了一锅粥。

悬崖头顶三百多号人扯开嗓子喊杀声,王大柱趁机又打出三枪,专门瞄着当官的打。川军团长的帽子都被打飞了,连滚带爬地往山下跑。后面的士兵一看长官都溜了,呼啦啦全跟着跑,有的连鞋都跑掉了。

等太阳爬上山头,春丫带着人下山捡战利品,好家伙!光是崭新的汉阳造就捡了三十多支,子弹够打两场大仗。最逗的是在川军丢下的锅里,还捞出来半锅没煮熟的辣椒面炖牛肉。老炊事员一边啃着牛肉罐头一边乐:"这帮龟儿子,连辣椒都不会吃!"

半个月后消息传来,那天的川军不是普通部队,是刘湘手底下的精锐加强团。许世友听说这仗后直拍大腿:"乖乖!老张这一手太绝了!"后来根据地的妇女们可算扬眉吐气了,不少大姑娘小媳妇都吵着要参军。这事儿最逗的还得数春丫,她跟着张琴秋打仗上了瘾,后来硬是当上了连长。

要说这一仗的精髓,就是扯虎皮拉大旗的功夫。就跟赶集时小贩扯嗓子喊"便宜卖了"一个道理——动静越大,看热闹的越多。所以后来在红军里流传一句话:打仗不一定要枪多,但嗓门一定要大!特别用辣椒面熏人的时候。

这篇文章只是供着看的,没什么实际用处,也不是啥建议或者指导哈。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把它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