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日本剖析霹雳15残骸,两大隐秘王牌技术震撼浮现,阵风输得体无完肤
最近,一份来自日本的技术报告,在军事圈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在今年5月印巴空战后,印度境内发现的霹雳15E空空导弹残骸。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都在它超过150公里的射程上,但日本专家深挖后发现,真正的杀手锏根本不是射程。
报告揭示的两大王牌技术,清晰地解释了为何印度空军寄予厚望的阵风战斗机,在那场冲突中会败得如此干脆。这背后暴露出的技术差距,远比一次胜负更令人深思。
一双能穿透迷雾的眼睛
霹雳15E最让日本专家感到不安的,是它那个堪称“变态”的雷达导引头。这个装置并非全程开机,而是在导弹冲向目标的最后30公里才被唤醒,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隐藏自己。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它的任务极其艰巨。首先,它必须死死咬住目标战机,同时还要精准地区分出战机释放的干扰弹和各种电子诱饵。这需要极其复杂的算法和强大的处理能力,任何一丝误判都会导致脱靶。
更棘手的是当时的环境。据称被击落的阵风战机飞行高度只有200米左右,这是一个极端的低空环境。对于高速飞行的导弹来说,地面山脉和建筑物产生的杂波会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严重干扰雷达锁定。
而霹雳15E的导引头,恰恰就能在这种复杂的低空环境中,过滤掉所有无关的地面回波干扰,专心锁定那个唯一的目标。放眼全球,能在末端攻击阶段做到如此精准识别和抗干扰的导弹,用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而且彼此间技术水平还有高下之分。
一款用于外贸的导弹能达到这种性能,足以说明其技术底蕴的恐怖。它等于告诉对手,低空突防这条路,可能已经走不通了。
一件让对手变“聋”的隐身衣
如果说强大的导引头是“利矛”,那超强的电磁对抗能力就是“坚盾”。长期以来,外界对中国制造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在电子系统方面,总带着一种固有的偏见,认为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表现不佳。
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出口的反舰导弹被美军战舰成功干扰的案例,我们自己在上世纪的一次演习中,也吃过电磁压制的亏。这些都成了外界看低我们电子战能力的依据。
然而,日本专家对霹雳15E残骸的研究,彻底颠覆了这种旧有认知。报告指出,这款导弹的电磁对抗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最直接的实战证据就是,那架阵风战斗机在被锁定到击毁的最后关头,其号称欧洲顶级的机载雷达预警系统竟然全程静默,毫无反应。
飞行员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就被“秒杀”,这说明导弹的攻击极具隐蔽性,它成功地“欺骗”或者“屏蔽”了对手的防御系统。日本专家评估,巴基斯坦手中的这款霹雳15E,其电磁对抗能力,已经和美国空军现役的AIM-120D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日本方面虽然搞清楚了霹雳15E的作战特点,但对其具体如何运作却一无所知,只能猜测它可能用上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向数据链系统,这种系统在数据传输中经过了高度加密,能抵抗绝大多数电磁干扰。
这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让日本研究了残骸,我们的核心技术不是泄露了吗?其实大可不必担心。首先,印度能得到的只是残骸,导弹最核心的部件在命中目标或自毁程序启动后,早已化为乌有。
日本人能研究的,最多是一些外围的结构和材料,并根据战果反推出性能特点。至于内部的工作逻辑和核心算法,他们不可能知道。我们敢把这款导弹拿出来卖,就说明我们对它的技术保密有绝对的信心。
更重要的一点是,按照惯例,武器装备的出口型号,在性能上相较于自用型号通常会有所保留。霹雳15E已经如此强悍,那么解放军自己装备的版本,性能只会更高。
霹雳15E残骸的技术分析报告,就像一个窗口,让外界得以一窥中国军工科技的真实水平。它证明了在空空导弹这个尖端领域,我们不仅补齐了短板,更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了并跑甚至领跑。
阵风战斗机的陨落,不是偶然,它是一场由技术代差主导的必然结果。这背后,是一个国家持续投入和不懈追赶之后,科技实力由量变到质变的集中体现。老旧的眼光,已经跟不上飞速变化的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