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难做?500强榜单给老板的3个“抄作业”方向:学英伟达、学拼多多、学比亚迪
每年这会儿,《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准时发到我们手上。
今年的榜单,第一眼看,波澜不惊。
沃尔玛,这位零售业的“老大哥”。连续12年稳坐第一。
但,这就完了吗?
别光盯着第一名。
真正的主角,早就换人了。
1. 商业世界的“常青树”
咱们先看看牌桌上的那些老面孔。
几乎与榜单同寿。
从1995年有这张榜单开始,31年了。
有些名字,就没下去过。
任凭经济危机、技术革命、黑天鹅……什么大风大浪,照样稳坐钓鱼台。
他们是谁?
是埃克森美孚、壳牌,掌控着全球工业的血液。是丰田、大众,用车轮丈量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是宝洁、雀巢,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你耳边念叨,成功占领了你的餐桌和浴室。是摩根大通、安联保险,负责为全球经济提供资金动力和风险管理。
看出来了么?
这些企业的成功秘诀,浓缩成两个词:垄断,规模。
他们要么是掐住了石油、矿产这类命根子,要么就是把产能和渠道做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程度。
2. 锐不可当的“新势力”
好,我们现在看看那些坐着火箭蹿上来的“新势力”。
英伟达。 几年前大家还以为它就是个卖游戏显卡的,今年狂飙156位,干到了66名。那利润率,让一众工业巨头汗颜。比亚迪。 一个中国卖电池起家的,飙了52位,杀进前100,排91。它把全球汽车的成本,重写了一遍。拼多多。 一个从电商红海里杀出来的“异类”,更是猛蹿176位,排266名。它的玩法,简直就是对传统互联网大佬的一次公开“挑衅”。
这几家公司窜上来,只是运气好吗?
谈运气,有点玄。
它们更像三枚信号弹,从三个方向炸响。
宣告了三场变革的到来:
AI革命:重新定义了‘算力’的商业价值和市场价格。
能源与交通革命: 用“电动车”和“智能车”,把百年汽车工业的老底都给掀了。
价值链革命: 用数字化把所有多余的、低效的中间环节,全部干掉!
这才是这份榜单真正想说的秘密:
今天谁营收最多不重要。
谁能定义未来的赚钱方式,谁才是真正的主角。
从这个角度看,沃尔玛守住了它的王座。
但英伟达、比亚迪、拼多多这些新贵,正在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任何一家公司,都离不开它脚下的土壤。
掰开看这份500强榜单,你会发现,牌桌上,其实只剩下了两个最大的玩家:
中国和美国。
两国加起来,占了榜单的半壁江山。
但如果你只看“中国比去年多了几家,美国少了几个”这种热闹,那就错过了真正的看点。
中美两国,正在向世界输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样板企业”。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这两位最大的玩家,手里究竟都捏着什么样的牌。
1. 美国的“王牌”:一支精锐的市场化力量。
翻开美国的上榜名单,它的“王牌”高度集中在三个领域。
王牌一:科技“收租”。
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他们不光是卖产品,他们是在制定数字世界的游戏规则,搭建人人都要用的“数字地基”。你用它的系统,就得交“苹果税”;你用它的云,就得付“服务费”。这是技术、专利、数据捆绑在一起的阳谋,是现代商业的“数字税”。
王牌二:健康“命脉”。
联合健康、CVS这些巨头,把你的生老病死安排得明明白白。从研发最贵的药,到卖最贵的保险,再到提供最贵的医疗服务,主导着高价值的医疗健康市场。
王牌三:品牌“洗脑”。
沃尔玛、可口可乐、宝洁……几十年如一日,让你相信“喝可乐就是爽”,“用飘柔就是自信”。他们卖的不是商品,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
美国的王牌企业,核心是市场驱动和技术引领。优点是极强的创新和超高的利润,但也容易盯着眼前的股价,在一些需要“傻投入”的硬骨头领域,反而会犹豫。
2. 中国的“底牌”:一支目标驱动的“集团军”
再看中国的牌,画风完全不一样。
中国的龙头企业,更像一支支纪律严明、指哪打哪的“集团军”,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意志。
底牌一:能源与金融的“压舱石”。
国家电网、三桶油、四大行……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保证中国别断电、别断油、别断粮。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
底牌二:基建“先锋队”。
中国建筑、中国中铁……全世界修桥铺路盖大楼,论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他们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国内是基建狂魔,出海就是“一带一路”的排头兵。
底牌三:正在崛起的“新兴力量”。
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阿里、小米、字节跳动…… 他们是从市场炮火里自己杀出来的精兵强将,代表了中国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希望,已经有底气跟全球顶尖高手掰手腕了。
国家队核心是战略驱动和规模优势。好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缺点也明显,因为承担了太多利润之外的目标(比如保就业),在赚钱效率和创新活力上,跟美国对手比,确实有差距。
当然,无论是王牌还是底牌,这是一种简单划分。我们同样需要看到,在美国,除了科技和金融,同样拥有波音、埃克森美孚这样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的工业“底牌”;而在中国,除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压舱石”,也跑出了像华为、比亚迪、腾讯、阿里巴巴这样,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充满活力的头部企业。
如果说中美两国的样板企业,定义了这个时代的商业“基本盘”。
那么,英伟达、比亚迪和拼多多这三家公司的崛起,为我们指明了路径。
在看似饱和的红海市场中,依然有三条路可以走:
开创一个新赛道,重写旧规则,或者颠覆整个价值链。
第一条路:学英伟达,开创新赛道
所有颠覆的开始,都不是一份完美的PPT。
而是一个颠覆性的“想法”。
十几年前,英伟达还在死磕游戏显卡。
但黄仁勋偏执地认为,GPU这种并行计算的能力,不该只用来打游戏。
它是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
于是,他做了一个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不务正业”的决定:
硬件的价值,必须靠软件来定义。
我们必须自己做个软件平台(就是后来的CUDA),把硬件的能力解放出来,否则就只是一堆硅片。
这个决定,意味着要从赚钱的游戏业务里,抽调最牛的工程师和巨额资金,去干一个八字没一撇的软件项目。
股东骂,分析师看不懂。
但英伟达硬是熬了近十年。
给大学送显卡,赞助学术会议。
直到2012年,回响终于震彻世界——AI研究团队AlexNet,使用CUDA平台,赢得了ImageNet大赛,开启了深度学习的时代。
CUDA的成功,不仅在于赢得了AI领域。事实上,它早已渗透到金融建模、药物研发、气象预测和工业设计等无数高价值的科学与商业计算领域。这种跨行业的深度绑定,才是其数据中心业务能持续高速增长,并让竞争对手感到难以超越的根本原因。
红海突围的最高起点,不是找到一个新产品,而是一个颠覆性的“想法”。
它解决了战略层面的认知问题。
第二条路:学拼多多,模式革命
如果学不了英伟达“看见未来”,那就学拼多多。
拼多多并没有发明一个全新的技术或产品,而是把现在已经存在的元素(社交网络、工厂、消费者、物流),用一种全新的、效率更高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从而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传统电商的逻辑是“人找货”。
拼多多的玩法完全是反的,“货找人”。
为此,拼多多设计了两套规则:
用“社交裂变”代替“搜索”: 你不是去搜东西,而是你妈、你二姨把“砍一刀”的链接发给你。货,通过社交关系,自己长腿跑。
用“产地直连”代替“层层加价”: 通过“拼单”把需求聚在一起,直接扔给工厂。在消费者和工厂中间的所有经销商,全给干掉了。
这套革命性的模式,目标极其纯粹:增长。
它甚至把收到的每一分钱,外加融来的钱,又全部投回到“百亿补贴”里。
这是一种不计代价的、对模式的绝对自信。
拼多多的模式并未止步于中国。
其海外版Temu,是近年来全球扩张最具“侵略性”的商业物种。
Temu的迅猛扩张,正迫使全球电商巨头(如亚马逊)和传统零售商(如沃尔玛)全面跟进“低价策略”,并试图模仿其高效的供应链模式。
“全渠道低价”已成为2025年全球零售业的核心议题,无人能幸免。
如果你开辟不了一个新赛道,那么就要学会在旧赛道,发起一场模式的革命。
它解决了商业模式的设计问题。
第三条路:学比亚迪,做重执行
如果说拼多多的模式是“轻”的艺术,那么比亚迪的胜利,就是“重”的哲学。
当所有车企都在玩“全球化分工”、“轻资产”这些概念时,王传福选了一条最“笨”的路:
垂直整合。
啥意思?就是能自己干的,绝不外包。
他要做的,建立一个高度协同、几乎没有能量损耗的、极其高效的生产和运营系统。
瑞士银行旗下的瑞银证券,自己把一辆比亚迪海豹拆了个底朝天。发了一份震惊业界的报告:
这车75%的零件都是比亚迪自己造的,整车成本比欧洲同级别的车,低了整整35%!
这不是靠压榨劳动力,而是靠一种“结构性”的成本优势。
比如,它直接把电池上盖和车身底板合二为一,省掉了无数零件和工序。
这才是最牛的地方:
成本,是在设计图纸上被消灭的,而不是在生产线上被省出来的。
比亚迪的成功在国内引发了产业“内卷”,同时也让它有能力向全球市场输出这种优势。2024至2025年,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车企显著加快了“出海”步伐,成为搅动全球汽车市场的破局者。
商业竞争的终点,终究是物理世界的较量。
它解决了落地执行的问题。
英伟达做“深”
拼多多做“宽”
比亚迪做“重”
三条路,都通向了山顶。
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接下来,不妨静心思考三个问题:
思想层面: 我这个行业里,有哪些被所有人当成圣经的“常识”,其实一捅就破?我那个颠覆性的想法,有没有可能是未来?模式层面: 整个链条里,哪个环节最慢、最贵、最让人不爽?我能不能设计个新玩法,把它彻底干掉?执行层面: 如果明天订单翻10倍,我的团队、我的供应链,会在哪个环节崩掉?我如何打磨我的执行体系?
回到开篇的沃尔玛。
它依然是工业时代的王者。
但在商业世界里,没有哪家公司能够永远保持第一。
变化和颠覆,才是商业世界永恒的主题。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00后CEO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