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乌克兰那边放出个消息,让人听了直皱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亲自说,俄军在过去短短七天里,就用掉了超过1800架无人机搞空袭。

这数字听起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它远远超出外界此前对俄罗斯无人机月产量的普遍预期,甚至让人怀疑,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大家还记得吧,就在2023年底,外界普遍认为俄罗斯的“天竺葵”系列无人机月产量大约只有2000架。如果泽连斯基说的这个数据属实,那意味着俄军在短短一周内消耗的无人机数量,已经接近其过去两个月的总和。

这中间巨大的落差,让人不得不去深挖其背后的原因。这像极了军事工业领域的一场大变脸,让人感到意外。

不过,俄罗斯官方的说法似乎也印证了这种惊人的增长。今年7月8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更是公开宣布,俄罗斯无人机产量已经达到了国家项目计划目标的整整三倍。

这些来自不同信源、却都指向同一方向的信息,都在暗示着一场深刻的、可能改变战局的体系变革,正在俄罗斯军工内部悄然上演。它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打量不打精?

如今,俄罗斯军工的核心策略,似乎已经悄然转型。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追求尖端技术的极致,而是转向了一种更为务实、更讲求“成本效益优先”的“数量战”思维。

这不是什么技术倒退,而是面对长期冲突和西方持续制裁,所做出的一种战略性调整。对俄罗斯来说,这非常适应当前的战场态势,能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

这种新打法,最典型的体现就是“高低搭配”的战术应用。试想一下,一架单价约2万美元的“天竺葵-2”无人机,与那些动辄数百万美元一枚的“伊斯坎德尔”(大约300万美元)或“口径”(大约100万美元)巡航导弹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就像是,用廉价的无人机作为“炮灰”,去消耗乌克兰宝贵且昂贵的防空系统弹药。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消耗战策略。

一旦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因为拦截大量廉价无人机而耗尽弹药或暴露位置,那么俄罗斯那些高价值的精确制导导弹,就能更容易地突破防线,精确打击目标。

这种非对称的攻击模式,极大提高了俄罗斯的作战效费比。使得他们在有限资源下,依然能维持高强度的打击能力,给乌克兰带来巨大压力。

坦克的生产线也清晰地反映了这种“新旧结合”的策略。今年俄罗斯计划向部队交付大约1500辆坦克,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可观。

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约有80%的坦克,其实都是对苏联时期库存的旧式装备进行翻新和升级改造,真正全新生产的只占大约20%。这显示出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尽管俄罗斯的新锐坦克型号,比如T-90M,其年产量已经达到了约280辆,并且预计今年有望突破300辆。这显示出他们在某些先进型号上的生产能力。

但与整体“老兵新传”的趋势相比,这些全新生产的坦克数量仍是少数。再次印证了“快速补充战力”优先于“全面技术升级”的务实思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真正代表俄罗斯最高技术水平的高精尖项目,其进展则显得缓慢且受限于技术瓶颈。这方面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例如,图-160M/M2战略轰炸机,尽管俄方计划在2027年前接收7架,但其生产速度明显远不及无人机和导弹。这表明高精尖领域仍是短板。

这从侧面反映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军工体系正将重心放在那些能快速形成规模优势、迅速投入战场的成熟装备上,而非短时间内难以突破的尖端技术。

谁在帮大忙?

俄罗斯军工产能的这种“爆发式增长”,绝非其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高度依赖于西方制裁之下,俄罗斯所构建出的一个特殊“国际合作网络”。

这个看似松散却高效的反制裁供应链体系,为俄罗斯解决了军工生产中的诸多关键瓶颈。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和劳动力供应方面,外部的帮助至关重要。

无人机生产的核心技术从何而来?“天竺葵”系列无人机最初设计理念,明显源自伊朗的“见证者-136”,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这为俄罗斯提供了现成的蓝图。

更为关键的是,今年6月,有消息称伊朗已经开始向俄罗斯提供更为深入的无人机生产技术,特别是“见证者-136”的具体技术。

这无疑为俄罗斯能够大规模、快速地仿制并改进“天竺葵”系列,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种直接的技术输入,让俄罗斯省去了漫长且昂贵的自主研发过程。

而在劳动力供应方面,朝鲜则扮演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关键角色。这是产能跃升的直接催化剂。

有数据显示,在俄罗斯阿拉布加经济特区,有一家关键的无人机工厂,其月产能竟然从最初的2000架飙升至惊人的5000架。这个数字足以说明问题。

这其中一个直接且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多达2.5万名朝鲜工人的入驻。他们是支撑产能的无名英雄。

这些廉价且高度服从管理的劳动力,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俄罗斯本土工业因兵员征召和人口结构变化所面临的人力短缺问题,直接推动了产能的跃升。

此外,俄罗斯还在积极布局更为多元化、更具韧性的国际供应链网络。这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的变数,让生产更加稳定。

例如,今年3月,俄罗斯就正式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白俄罗斯建立一个年产能高达10万架的无人机工厂。这表明俄罗斯正试图将生产基地延伸至盟友境内,分散风险,并利用白俄罗斯的工业基础。

甚至一些中国公司在俄罗斯设立的农用无人机工厂,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在技术或零部件供应上,为俄罗斯的无人机生产提供了侧面支持,尽管并非直接军用。

自己也使劲儿

当然,除了外部的强力协作,俄罗斯军工体系内部的极限动员能力和国家意志的坚定贯彻,同样是其产能扩张不可或缺的基石。

在国家层面,俄罗斯政府对军工产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干预和战略性调整,以确保所有资源都能最大化地为战争生产服务。这体现了举国体制的优势。

早在2024年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为这项宏大的战略目标定下了基调。他亲自下达指令,要求将无人机产量在2023年的基础上,提升整整十倍。

这一明确且极具压力的目标,无疑为整个俄罗斯军工体系注入了强大的国家意志和前所未有的资源倾斜。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大推动力。

在如此高压的国家指令之下,像乌拉尔机车车辆厂这样的军工巨头,都纷纷将生产模式调整为三班倒。他们确保机器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运转,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同时,俄罗斯军工企业也开始采取更为灵活和务实的生产策略。他们大量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并广泛引入商业市场上可获得的组件。

这种选择,有效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和技术门槛,使得生产流程更加简化,能够更快地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迅速响应前线日益增长的武器装备消耗需求。

当然,俄罗斯并非完全依赖外部技术输入。在某些特定领域,他们也在积极进行自主研发的尝试,试图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这种努力值得关注。

比如,近期在国际创新工业展上亮相的新型水陆两栖货运无人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表明俄罗斯正在努力填补一些技术空白,并寻求在特定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

不过,目前来看,这些自主研发的项目,尚未成为其整体产能的主要贡献者,多数仍处于起步或小批量生产阶段。距离真正挑大梁还有一段距离。

这仗怎么打?

当我们回顾俄罗斯无人机产能这波“谜之增长”的背后,答案变得清晰起来。它并非单纯是俄罗斯国内技术的一次“大爆炸”,而是一个多方协作、借力打力的结果。

通过外部的技术输入,廉价劳动力的引入,再加上俄罗斯内部国家意志下的极限动员,一个以“数量”优势来弥补“质量”短板的“战争工坊”就这样搭建起来了。

这种生产模式,某种程度上说,是俄罗斯在长期冲突和西方严厉制裁的双重压力下,所找到的一种非常务实且有效的生存之道。这显示了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它确保了俄罗斯常规武器的持续供给,使得他们在战场上能够保持足够的压力,甚至向世界展示了一种非传统的军工发展路径。这不得不说是对当前国际格局的一种反思。

然而,这种严重依赖“技术降级”和外部协作的扩张模式,也必然暴露其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的根本性短板。这就像是硬币的另一面。

正如乌克兰在7月4日对俄罗斯莫斯科州谢尔吉耶夫-波萨德“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精确打击所显示的那样,这个看似庞大且高效的“战争工坊”,也并非坚不可摧。

它同样面临着来自外部打击和内部技术瓶颈的双重挑战。因此,其未来的可持续性,将不仅仅取决于能否持续维持数量上的优势。更在于能否真正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这才是真正决定其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