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最近琢磨俄乌那边还没散尽的硝烟,看着看着,心思就飘到了整个欧洲的身上。

说实话,那感觉挺复杂的,有点眼熟,仔细一想,不就跟历史上咱们晚清那会儿的某些困境挺像的吗?

都在走下坡路啊!

这么一联想,回头再想想咱们中国走过的路,尤其是开国那阵子毛主席带着大家做的决策,那份高瞻远瞩的分量,真是越来越沉甸甸了。

你可能觉得奇怪,欧洲啊,多光鲜亮丽的地方,发达国家的俱乐部,生活多好,福利多棒,怎么就跟虚弱搭上边了?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咱就拿最硬的军事来说事儿。

最近不是有消息传嘛,据说老美那边有点撑不住,想让乌克兰收手别打了,可欧盟国家一个个还在那使劲儿给乌打气加油。

但搞笑(或者说可悲)的是什么呢?

有网传的消息讲,欧盟国家费老鼻子劲,把家底划拉一遍,能立刻拉出来派上用场的坦克数量,好像连一千辆都凑不够。

这要是真的,真让人有点大跌眼镜。

你琢磨琢磨,现在美国那边老百姓,日子也不轻松,不少人一天干两三份活;俄罗斯人更是在战壕里真刀真枪玩命。

欧洲这边呢?

工作时间少,假期多,生活节奏相对慢悠悠,享受着顶级的社会福利。

光看表面,这绝对是富得流油的象征,但背后的代价恐怕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科技,不知不觉在往下出溜。

更关键的是,这安全罩子啊,其实一直是搭在美国肩上的。

乌克兰那边就是最现实的例子,自己本来就没多少家当,开打后基本靠别人续命。

之前美国一犹豫、缓口气,乌克兰立马就慌了神,赶紧转头找欧盟要支援,结果欧盟这边除了能凑点钱,武器储备那也是紧巴巴的。

现在美国这么一退(或者叫战略调整),感觉把球踢回给了欧盟,逼着他们自己站出来。

欧盟内部好像也意识到不能光靠别人了,吵吵着要重启军工生产。

可问题是,战争还在打着呢,现在才想起来重拾这个“手艺活”,到底晚不晚?

这个风险真的太大了,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

欧洲这些年过的好日子,它的财富来源也值得说道说道。

简单讲,有点四处“薅羊毛”的意思。

以前最舒服的“羊毛”,就是俄罗斯便宜又好用的能源,管够还实惠。

所以哪怕俄乌打得地动山摇,欧洲国家在制裁俄罗斯时,涉及能源这块,那真的是小心翼翼、反复掂量,就生怕这低价能源的管子真断了。

另一边呢,就是中国。

咱们这儿人工成本当时确实低,消费市场又大得惊人,欧洲的跨国公司跑过来开厂、卖货,赚的可真是盆满钵满。

拿大家都知道的德国奔驰来说,有公开数据提过,2022年它在德国本土养着十六万人,一年赚的纯利好像都没到三十亿欧元。

可回头看看它在中国这边的表现,才几千人的队伍,一年车能卖掉七十多万辆,光是纯利就超过了三十亿欧元!

这对比,扎心不扎心?

这么一合计,欧洲现在看着是富态,但内在呢?

工业是不是在悄悄流失?

能源命门卡在别人手里?

科技创新的劲儿是不是有点跟不上趟?

再加上军事力量越来越仰人鼻息,越来越“虚”。

这个整体态势,还真有点像当年列强环伺下,清朝那种“虚胖”的感觉。

再说美国那边,这些年为了打压咱们中国,想尽办法“剪羊毛”,手段层出不穷,也确实没少用劲。

可结果呢?

咱们这边挺住了,不仅站住了,反而更结实更强壮了。

美国自己却背上了天文数字的国债,听说都奔着四十万亿美元去了,光是一年的利息支出,据说就要吞掉惊人的两万亿美元。

这种压力下,美国自己也开始勒紧裤腰带了。

咋办呢?

它扭头一看,盯上谁了?

没错,欧洲这块现成的“大肥肉”啊。

你看它突然从俄乌战争的前台往后退,甚至有点要放弃乌克兰的意思,这步棋肯定不简单。

乌克兰地底下埋的可是实打实的财富,光是初步探明的各种矿藏,有人就说值个五千亿起步。

美国这么“慷慨”地放弃?

没点猫腻谁信?

明眼人都能猜到,这招狠着呢!

分明就是在逼欧盟自己卷袖子下场顶雷。

一旦欧洲被拉进战争的泥潭,为了自保保命,你不得赶紧玩命造枪造炮?

这一下子,谁最乐开花?

当然是美国的军火巨头们!

那订单还不跟雪花一样飞过来?

这是其一。

第二,打仗那地方乱成一锅粥,经济肯定不稳当。

欧洲那些富人、大老板们手里的钱,会不会觉得放在欧洲不安全,要找个稳当地方放?

猜猜这些钱最后大概率会流向哪里?

没错,还是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市场。

你看,美国这招多精:一边让军火商赚战争财,一边把钱吸过来填自己的亏空窟窿,这“一箭双雕”玩得真溜!

回过头看,欧洲为啥会走到今天这步呢?

根子其实埋得很深。

二战一结束,美国彻底崛起了,军队往欧洲一驻,通过那个马歇尔计划帮欧洲重建家园,表面上是好心,实际上也就顺势把欧洲绑上了自家的战车。

这么多年来,欧洲不少国家心里其实挺别扭,总想着摆脱美国的控制。

也试过,比如想搞自己的欧洲军团,想推欧元坐大,挑战美元霸权。

结果呢?

基本都碰了壁。

为啥?

美国怎么可能允许自家后院的小弟翅膀硬了,敢飞走?

门都没有!

只要它察觉到有点脱离控制的苗头,立刻出手摁下去。

说到底,欧洲想单飞,太难了。

时间到了2022年,俄乌战争真干起来了,这把火可把欧洲烧得够呛,首当其冲就是能源价格飞上天。

整个欧洲都慌了神。

这时候,美国“恰逢其时”地出手了。

它开出了超级诱人的条件,说什么“政策最优惠”、“补贴最高档”,硬生生把欧洲一大批工厂,特别是那些能耗高的工业巨头们,给吸引到美国本土去了。

这下子可好,欧洲本来就在担心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更严重了。

很多网友评价说,欧洲那些大资本家们,管你是能源巨头还是制造业大亨,一看有利可图,立刻打起小算盘,为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二话不说就把厂子往美国搬。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挖空了欧洲工业的根基?

会不会影响欧洲普通工人的饭碗?

那就不在他们的优先考虑清单上了。

所以网上经常有调侃,说他们是“提桶跑路”,“用脚投票”。

结果就是,欧洲自己跟自己人争的能力削弱了,想保持一个声音对外说话更难了,想不靠美国自己站着?

希望更渺茫了。

这种实力对比的持续倾斜,对欧洲可不是啥好兆头。

看到欧洲当下这处境,再反观咱们自己走过的路,不得不由衷感慨:多亏了建国之初毛主席带着大家定下的那些大战略方针,真称得上是高瞻远瞩,打下了关键的基础。

那时候新中国家底有多薄?

穷得叮当响,困难多得数不清,外面压力也是山大。

要图一时省事舒服呢?

最简单的办法可能就是伸手向别人要援助。

但毛主席看得非常深远,他压根没考虑走那条看似轻松的“捷径”,而是下定了决心,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说白了,咱们的命脉要握在自己手里!

现在常听到人讨论,说建国后那段时间搞计划经济不好。

可历史地看,在那特定的、极其困难的国家起步期,计划经济这种集体公有的模式,其实是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你想啊,它的核心是什么?

就是能集中调动全国的资源,拧成一股绳去解决最重大、最紧迫的国家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我们图快、图轻松,选择了只发展轻工业这条路?

结果会怎样?

那简直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啊!

为什么?

轻工业,比如纺织、搞点小化工、造点日用品,这些活儿投入相对小,回本赚钱确实快,对资本家很有吸引力。

他们要是主导,肯定一窝蜂涌向这些来钱快的行当。

但国家当时面临的根本威胁是什么?

是人家有枪有炮能随时打进来!

是随时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危险!

那些小布头、小肥皂能挡得住敌国的飞机大炮吗?

显然不能!

保家卫国、支撑大国工业体系的基石,必须是强大的重工业基础!

钢铁、冶金、大型机械制造、国防科技……这些玩意儿才是硬道理。

然而重工业恰恰是个巨坑——投入大如山,建设周期长得像看不到头,技术壁垒高到吓人,短期内不但见不到钱,还会像吸水海绵一样不断抽走宝贵的资源。

但毛主席太清醒了,他知道没有重工业,新中国就是一栋建立在沙地上的漂亮房子,大风一吹就倒。

于是他以超凡的国家意志力和战略定力,力排众议,哪怕勒紧裤腰带,哪怕省吃俭用,也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个决策在当时,面临的阻力、要克服的困难,大到难以想象。

现在回头来看,正是因为当年顶着巨大压力打下了这套完整工业体系的底子,后来改革开放才有了可以施展拳脚的坚实基础,中国经济腾飞才有了坚固的骨骼。

想想咱们周边那些亚非拉的国家,二战后很多就是被轻工业的短期收益迷了眼,或者没有自主权只能按别人的要求来,结果几十年下来还在低端产业链打转,高科技升级基本无望,想跳出穷困的循环?

难!

咱们当时要是也走了那条看起来“短平快”的路,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真的不敢想。

对比现在欧洲面临的困境和我们走过的路径,对欧洲未来该咋走,或许有那么几点值得玩味的启示吧。

首先,我觉得欧洲真得好好琢磨琢磨,自己在当今世界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

是甘心一直做美国的“跟班小弟”,还是能有点自己的想法,去当一个更加独立自主的力量?

答案其实挺明了的。

网友们的议论也常提这一点:欧洲需要清醒过来,别再被美国牵着鼻子走,得主动拥抱亚非拉那些同样有诉求的“第二世界”国家,甚至“第三世界”国家大家多合作。

毕竟,世界不是美国独霸的局面,多交朋友,抱成团,在国际上说话才更有底气。

你看亚非拉这些地方,为了争取自己的发展和独立,在不少国际事务上,就特别知道要团结,要发出一个声音。

欧洲内部呢?

恰恰反过来了,各国时不时就为点眼前的蝇头小利闹别扭,吵得不可开交。

这种“内耗”太伤元气了。

欧洲真的需要加强内部协调,学会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不然怎么共同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

一盘散沙能斗得过人家的拳头吗?

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源和原材料的对外依赖性太高了。

以前太依赖俄罗斯便宜气,栽了个大跟头,差点没缓过气来。

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欧洲需要在能源上实现来源多样化,中东、北非、新能源……能开发的渠道都别放过。

资源获取必须多元化,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两次。

经济结构也一样,不能光指着几个优势产业吃老本,也不能过度依赖某几个国家当廉价工厂或者大客户。

多元化,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意味着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只有把这些“筋骨”练扎实了,减少被人轻易“拿捏”的弱点,才能真正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目标。

不然,就永远只能是别人棋盘上的一颗棋子,随时可能被抛弃。

所以综合起来看,欧洲今后的路啊,结合它当前的状况,再想想我们过去的经验,大概有这么几个可能的走向吧。

一条是光明的路:如果欧盟内部真能痛下决心,放下那些无谓的争吵,把主要的矛盾(比如经济发展方向、安全防务整合)解决好,真正劲儿往一处使,各国同心同德联合自强。

把经济搞活,把军工拉起来,尤其在能源上,真要下大功夫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外部化石能源的强依赖。

欧洲毕竟底子还在,人才资金都雄厚,真要下决心这么做,以它联合体的潜力,在全球的棋局中维持一席重要的位置,是完全可能的。

另一条呢?

就比较黯淡了:那就是继续像现在这样得过且过,内部还是你争我抢,谁也不服谁,扯后腿的比干实事的还多。

对外呢?

又始终甩不掉对美国的依赖,缺乏彻底摆脱掌控的勇气和决断。

那就危险了!

产业持续外流,竞争力不断下降,军事上越来越像个空架子,国际话语权肯定也会跟着缩水。

这日子只能是越来越难,弄不好真就沉沦下去了。

那所谓的“下坡路”,可就真成了现实。

俄乌战争的烽烟还没散,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清晰无比地照出了欧洲当下正面临的种种深刻危机。

经济、能源、工业、防务,这些看似独立的问题,其实都环环相扣。

同时,这场牵动全球的冲突,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更开阔的角度,再次体会到毛主席当年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以非凡魄力定下的那条“自力更生”、“优先重工业”的道路,是何其具有洞察力与前瞻性!

那份战略眼光和定力,放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大背景下看,更显珍贵。

欧洲今天的处境,对每一个追求独立自主的国家来说,都是一记沉重的警钟。

它用现实的困境警示我们:一个国家,无论看起来多么富足安逸,一旦将自己的经济发展、安全防卫、乃至未来前途寄托在他人身上,失去战略自主性,忽视了自我实力的扎实积累,那么当外部风云突变时,便可能陷入巨大的被动甚至危机之中。

唯有拥有强大的内在实力与坚定的自主决心,才能在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国际博弈中屹立不倒。

值得庆幸的是,在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的引领下,在几代人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坚实可靠的强国之路。

我们拥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掌握了越来越多关键的科技核心,国防力量日益强大,在国际舞台上的份量不断加重。

历史的经验和脚下的道路都清晰地指引着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沿着这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实力求和平、求发展的道路,继续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光明,更加辉煌。

而对于欧洲,乃至所有尚在寻找正确路径的国家和地区,我们过去的经验和今天的成就,也希望能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借鉴。

未来的路怎么走,最终还是要看它们自己的抉择与行动。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