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这三位悍将,重用任何一个,都不会输得这么惨
1943年,蒋介石带着国民政府的光环坐在开罗会议的圆桌边,身旁是罗斯福和丘吉尔,当时全世界的聚光灯,都打在了这个中国男人的脸上。这曾是个能与大国巨头平起平坐、左右战局的时刻。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仅仅四年后,这位风光一时的领袖在内战中败得一塌糊涂?蒋介石身边,到底有没有“诸葛亮”、有没有“一代名将”能助他逆转乾坤?历史是不是就像下棋,高手落子却终究错失良机?谁才是1940年代中国军事棋盘上的关键人物,这些人最后为何都未能成为定鼎人心的“王炸”?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三大悍将”,还有那一盘搅动风云的棋。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战火纷飞的民国时期。蒋介石身边其实从来不缺能人,老蒋手下“三大悍将”——白崇禧、薛岳、孙立人,哪一个单拎出来都能当个“战神”,可结果如何?白崇禧号称“兵仙”,能攻善守,给过日军狠狠一击,也险些困死林彪;薛岳“丛林之虎”,让红军在湘江苦不堪言,是共产党人口中“最危险的敌人”;孙立人更是书生将军,远征军在缅甸打得日军闻风丧胆,还顺手救了英国人一把。但就是这三人,哪个都没有最终撑起这只大厦欲倒的巨轮?难道真是命数如此,还是棋手的手法让人着急?有这些猛将,怎么国民党还是一败涂地?这里头的秘密,细细一扒,争议大了去了。有人说,蒋不信人,用人忌才;也有人认为,这三大高手各有短板。到底谁拖了谁的后腿?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得说说三位悍将的出身和来头。白崇禧是广西出身,老家的祖先原本是西域人的后代,一家改姓成“白”,一身的传奇气息。白崇禧打仗讲究谋略,北伐时曾经“虎口夺食”,亲自只带几个人闯入敌营谈判,让对方都愣住了。到了台儿庄,更是靠计策配合李宗仁,大败日军,声名大振。可惜和蒋介石“水土不服”,政见不和,成了桂系和中央斗争的“牺牲品”。
薛岳则是广东的硬汉子,年轻时追打红军一万里,有句话说“红军一路跑,薛岳一路追”。抗战长沙会战,他靠天炉战法,连日军都头疼。薛岳其实是有血有肉的大将,那句“打赢就福国,打输我就死请罪”也不是嘴上说说。但后来打内战就不灵了,屡屡吃败仗,部下不是阵亡就是被俘。
孙立人则是“洋枪队”的旗手,留美八年,德国装备,部队个个西化,一身豆腐皮包着铮铮铁骨。在缅甸仁安羌,他冷静果断,敌强我弱硬是扭转了局势。他的兵,打仗不怕苦,认死理,甚至英军说“有孙立人在就有希望”。可是回国后,他和中央系,尤其是嫡系将领胡宗南一派水火不容,结果被“请去后方喝茶”,就此淡出了主战场。
三个人,三条路。每个人背后都有老百姓的唏嘘,道上一致好评:“每个能入大将之列的,都不是等闲之辈。”可历史又不是单靠个人英雄就能书写,体制、派系和顶层意志才是真正的“看不见的手”。
外表看着风平浪静,其实暗藏杀机。1948年前后,似乎一切都还有转机。白崇禧在东北,打赢了一仗又一仗,一度让林彪连夜后撤。孙立人也在东北四平打出了漂亮仗,把民主联军逼到边上。薛岳还牢牢把控着南线,看着似乎“王炸三连”的局面就要成形。甚至有人觉得,“只要用好这三个人,扭转乾坤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白崇禧再厉害,也受制于桂系身份。东北大胜之后,蒋介石一句话让他交权给杜聿明,桂系部队不让渡辽河。机会白白溜走。白崇禧回忆时那句话:“错失战机,北方局面全毁了。”孙立人也在此时被调离前线,由“救命稻草”变成“前场观众”。为什么?因为当年孙立人和美国人走得太近,还有人传说,美方都想拉他搞政变,蒋介石岂敢让他掌兵?至于薛岳,几场败仗后被调离主战场,成为边缘人物。
反对派的声音也没停过。很多中央系将领甚至给蒋介石出主意:“这三个人不听话,战功再大也得收权。”内外都在唱衰,让三大战将反成众矢之的,国民党内部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其实派系争权暗流涌动。你可以把他们想象为三个敢打敢拼的大将军,但也永远拧不成一股绳。历史总爱开玩笑,仗还没打完,内部先散了茶。
历史就是这么戏剧化。眼看内战局势走向崩盘,所有人都认为指挥权交到“三大悍将”手里至少能守住阵脚,可突然之间天翻地覆。蒋介石早年北伐的高光时刻全靠临阵用人,轮到生死存亡却人人设防,极度不信任。东北攻势正热的时候,白崇禧记忆犹新:明明俘虏在手、兵马正盛,却被勒令交权,一张军令如同遮天大网。白崇禧直到暮年都咬牙切齿,“若当年有机会,全歼林彪,我就能图改大势”。孙立人更是被莫名其妙调到后方,兵权被“请走”,蒋介石怕什么?怕他靠山是宋子文,怕他背后美国人虎视眈眈,怕夜长梦多。薛岳就更不用说,三个大仗没打明白,中央派系直接整他下台。剩下的指挥官清一色“黄埔子弟”,你争我抢。你可以说这些将军难成气候,也可以说蒋介石用人疑忌。可打仗打到这,会有人怀疑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体制“脚绊手”?内讧才是致命的毒药。
到了1949年春天,战场形势大变。表面上,一切归于平静,各大战区都有人镇守,表格、报告、命令正常运转,可实际上,危机比以往更大。白崇禧虽然还顶着“国防部长”的头衔,却早已是“有职无权”。当年他极力主张“守江必先守淮”,蒋介石却唯恐桂系坐大,方案直接被否。结果南京很快丢了,长江也守不住,只能一路南撤。
薛岳,曾经“天炉战法”让日本人吃大亏,到内战中就水土不服。薛岳固执己见,不肯听劝,和下属隔阂大,还被中央系将领“递刀”。一次、两次败仗之后,逐渐被边缘化,最后只能“赋闲养病”。而孙立人进退两难,本来他接手的部队战斗力强悍,可一旦牵涉到美中关系,蒋介石各种提防,最后把兵权扒个精光。三大猛将,集体“被雪藏”。
公司打了败仗,老总怪高管,派系妒贤嫉能,体系本身却得不到修补。他们一边被“捧”为国民党的第二把交椅,一边被心照不宣地边缘化。出大事时想靠他们扳局,事态稍稳就要收兵权。各怀鬼胎,下也下不去,上也上不来。焦头烂额、分歧加深,凝聚成一锅难以揭开的“悬疑浓汤”。所有人心知肚明,又都嘴不揭穿。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能用人者取天下”。蒋介石却偏偏栽在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用疑”这八个字上。本来这三位身经百战的老将——白崇禧、薛岳、孙立人,什么仗没见过?早年一个个打日本鬼子,追红军、拼十万大军,到了要用人救火的时候,却统统一起晾着。说白了,蒋介石也怕权力旁落,怕下面的人“尾大不掉”,可真到了生死关头才发现,只剩下自己和一桌子的“表演型人才”。按理说,三大悍将各自有毛病没错,有的太有主意、有的太倔脾气、有的和洋人走得近,但要真说换个人就能打赢?好像也挺难,毕竟国民党那套制度早就失了群众心气。表面是三大名帅没发挥作用,实则是“心病”不治、体制不改,换十个三大将也救不回败局。蒋委员长,你用人的眼光比古人差点意思啊,难道真的只适合演“独角戏”?咱们不能只会拍马屁。你真的以为把兵权都留在自己手里就能高枕无忧?有权就有命?除非棋手和棋盘一起翻,新将军来再多,也只是隔靴搔痒。真想夸你应该说,蒋介石你是用人不疑的“最佳反面教材”了!
说到这,真让人百感交集。有观点认为“制度好坏比个人能力强弱更重要”,也有人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那你觉得,如果当年蒋介石给白崇禧、薛岳、孙立人三大悍将完全放权,结局就会不一样吗?还是说,顶层不信下面,下面也各怀鬼胎,再牛的大将也无力回天?难道这才是真正的“用人误国”,还是只怪三大将不够硬气?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