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
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外界盛传粟裕,粟裕晚年却闭口不谈淮海
在中原地区,毛主席重用粟裕,其意在于追求迅速的胜利。这里的“速胜”指的是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快速而果断的胜利。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毛主席曾对英国前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表示,淮海战役是由粟裕指挥的。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然而,实际上,在解放战争中,粟裕被誉为“尽打神仙仗”,但淮海战役并非由他指挥。此外,毛主席也从未对蒙哥马利说过这样的话。
“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靠人民群众用小推车一点一滴拼出来的。”这场涵盖敌我对垒上百万士兵的史诗级战役,战场范围跨越了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的敌方控制区和解放区。那么,作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粟裕究竟是否有资格、能力和权限来统领这场关键之战呢?
淮海战役的构想,源自粟裕的提议。然而,其雏形——即南下两淮与海安战役的倡议,乃出自谭震林的谋略,该建议于1948年4月提出,早于济南战役。谭震林的建议为粟裕所采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与优化——将南下两淮的战略调整为北进徐蚌,并于同年9月向毛主席再度提交,此乃对原先分兵渡江南进的战略部署进行了根本性的转变。
1948年11月6日,在淮海战役即将启动之际,首要议题在于确定中原与华东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的指挥人选。彼时,粟裕领导着名义上的16个纵队,而刘、陈、邓则指挥着仅有4个纵队。通常情况下,指挥部队数量较多的一方在战场上的责任区域更广,相应地,他们也会获得更主要的指挥权。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粟裕向党中央提出了发起淮海战役的建议。
然而,战争之事错综复杂,涉及的层面广泛,问题繁杂,又怎能仅凭简单粗暴的方式划分指挥权?尤其是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同属一旗之下,并肩作战。粟裕将军亦深知自省,于10月31日向中央发出电报:“此次战役规模宏大,恳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当时刘伯承将军仍驻守豫西)。
在辽沈战役爆发的前夕,毛主席向华东局和中原局发出电文,明确指出:“战役的整体指挥权将由陈毅和邓小平共同执掌。”陈毅与邓小平二人亦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重任。为此,中央特设总前委,邓小平担任书记一职,与陈毅、刘伯承共同
担任常委,而粟裕和谭震林则被任命为委员。考虑到各自的级别和职务(邓小平当时担任中原局书记,陈毅为第二副书记,粟裕当时仅是中原局下属苏豫皖分局的副书记),这一安排自是顺理成章。
淮海战役的指挥权实乃邓、陈、刘三位将军共同执掌,亦可以视为毛主席的军事决策之结晶。然而,断言淮海战役是由粟裕独自指挥的,实为极大
的误判。粟裕未曾拥有对淮海战役全局的指挥权限,亦未曾肩负起指挥该战役的责任。他亦未曾独立或亲自指挥任何一场战役,更未曾对谭震林、陈世榘的纵队进行过指挥。晚年的粟裕在撰写其回忆录时,并未提及淮海战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邓小平曾言,毛主席曾亲口告诉他:“淮海战役由你全权指挥。”此言业经多方验证,确凿无疑。唯有邓小平具备指挥淮海战役的全面能力、资格与权力,粟裕则远远不足以胜任。粟裕的指挥部署,必须上报刘陈邓三人审批。至于后续的渡江战役,亦成立了总前委进行指挥,邓小平担任书记一职。
或许有人会对邓小平的军事指挥才能产生疑虑,但这源于对他不充分的了解。在大别山战役中,邓小平独自肩负起指挥重任,带领部队千里挺进,战斗的后续阶段均由他独立指挥,那时刘伯承已率一纵离开大别山。而随后的郑州之战,邓小平与陈毅并肩作战,携手指挥(此时刘伯承正指挥豫西作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