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1943,国门保卫战!
说起长江三峡,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是李白诗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洒脱,或者是那座宏伟的三峡大坝,它代表着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成就。
但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就在这片秀美的山水之间,在距离三峡大坝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石牌抗战纪念馆。
它不像山水那样引人注目,却默默地承载着一段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铁血往事。
为什么一个地图上都快找不到的小地方,会在八十多年前成为一场举国关注的焦点,甚至被一些西方的军事观察家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呢?
这背后,是一段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了解和铭记的历史。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1943年。
那时候的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
东部沿海和中原的大片国土已经沦陷,国民政府退守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
重庆,成了战时中国的“心脏”,所有抗战的指令都从这里发出。
日本人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他们制定了一个恶毒的计划,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目标直指重庆。
在他们看来,只要能攻下重庆,就能彻底瓦解中国的抵抗意志,从而赢得这场战争。
这场波及范围很广的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鄂西会战。
那么,在这么大的一场战役里,为什么小小的石牌会成为关键中的关键呢?
我们摊开地图一看就豁然开朗了。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贯通东西的水上大动脉,尤其对于当时的军事运输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石牌,正好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险峻的西陵峡段。
这里的江面突然变窄,两岸是高耸的悬崖峭壁,地形非常险要,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更重要的是,从地理位置上看,石牌是保护重庆的最后一道水上门户。
如果日军占领了石牌,他们的大型舰船和运输船就可以沿着长江畅通无阻,直接开到重庆城下。
那样一来,重庆的处境将岌岌可危。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石牌都必须守住,它就是当时中国的“国门”,守住它,就是守住了整个抗战的希望。
日本方面为了拿下这个战略要地,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他们集结了海陆空三军大约十万人的兵力,兵分几路,从湖北宜昌周边地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日军的指挥官横山勇非常狂妄,认为凭借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拿下石牌是板上钉钉的事。
他们的计划是先清理掉外围的中国守军,然后用最精锐的部队,像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石牌要塞。
面对敌人来势汹汹的进攻,负责守卫这片区域的中国第六战区部队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当时守卫石牌核心阵地的,是胡琏将军率领的第十八军第十一师。
这是一支以能打硬仗而闻名的部队,但客观地说,我们的装备和日军相比,差距非常大。
日军有飞机在天上轰炸,有重炮在地面支援,而我们的士兵,很多人手里只有一支老旧的步枪和几颗手榴弹。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但中国军人从来不缺的就是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
大战开始前,整个战区都弥漫着一种悲壮而坚决的气氛。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将军给胡琏将军发去了一封电报,明确指示他必须死守石牌,与阵地共存亡。
接到命令后,胡琏将军召集全师官兵,他自己先沐浴更衣,写下遗书,表达了与石牌同生死的决心。
这种破釜沉舟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士兵们都明白,他们的身后就是巴蜀大地,就是战时首都,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唯有死战到底。
1943年5月下旬,决战的炮火终于打响。
日军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向石牌外围的各个高地发起了潮水般的冲锋。
战斗从一开始就异常惨烈。
在那些名叫南林坡、牛场坡的山头阵地上,每一寸土地都反复易手,被双方的鲜血染红。
为了攻下一个小小的山头,日军甚至不顾国际公约,使用了毒气弹。
我们的守军在没有专业防护设备的情况下,就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继续坚持战斗。
阵地上的工事被炮弹炸平了,他们就在弹坑和废墟里和敌人打。
子弹打光了,就上刺刀,和敌人展开最残酷的白刃战。
在狭窄的战壕里,双方士兵扭打在一起,用刺刀、用枪托、用工兵铲,甚至用石头和牙齿进行搏斗。
根据战后的统计,这场战斗中,我方牺牲的官兵里,营、连、排级军官的比例非常高,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军官都是冲在最前面,带着士兵一起拼杀的。
在最危急的时刻,日军一度突破了我军的多道防线,离石牌核心要塞仅有数里之遥。
胡琏将军的指挥所就设在离前线不远的一个山洞里,他用电话沉着地指挥着每一支部队。
据说他当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阵地实在守不住,他就会下令引爆预先埋设在指挥所周围的炸药,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然而,侵略者终究是低估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
从5月28日到6月3日,经过数个昼夜的浴血奋战,中国军队硬是用血肉之躯,顶住了日军一轮又一轮的疯狂进攻。
最终,日军在我军坚固的防线面前损失惨重,精疲力尽,再也无力发起有效攻击,只好悻悻地撤退了。
石牌要塞,这座中国的“国门”,被我们牢牢地守住了。
石牌保卫战的胜利,意义非常重大。
它不仅直接保卫了战时首都重庆的安全,彻底粉碎了日军妄图从长江水路进攻大后方、进而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更重要的是,它在那个最黑暗的时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抵抗到底的决心和能力。
也正因为如此,它才会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它和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样,都是一场以弱胜强、扭转战局的关键性防御战。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当我们再次来到三峡,乘坐游船经过西陵峡时,不妨放慢脚步,去石牌抗战纪念馆走一走,看一看。
那里还保留着当年的战壕、炮台、弹药库和那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
站在那片曾经浸透了英雄鲜血的土地上,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炮火声和呐喊声。
那段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