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下场:村干部选举变天了!16部门联合审查,这7类人全部出局!
谁能当上村支书,不看谁更有能力,看谁更有门路。
不少地方出现家族把持、涉黑势力渗透、违纪前科复出等问题,严重干扰了基层选举秩序,也直接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025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正草案)》正式进入审议阶段,配套的16部门联审制度同步落地,中央纪委、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等多个权威机构联合,
将对村两委成员候选人,开展全链条式审查,7类人员一律不得参选,并提出“谁推荐、谁负责、谁把关、谁签字”,责任压实到人。
村干部选举,将迎来换血时代。
01 为什么中央要下场整顿村干部?
答案就在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由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而推动振兴的执行者,恰恰是村干部。
不少基层治理失败,根源就在于干部失德、失信、失范,例如:村集体资产被私分、滥建滥拆、扶贫资金被贪占。
村民合法建房被卡、政策补贴中饱私囊、工程招投标暗箱操作。
村委会沦为关系圈子,群众意见被压下、被消音。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把村干部职位当成权力跳板,甚至营利平台。
此次政策直指核心问题:不能再让有污点的人去做“干净事”,更不能让有利益冲动的人,去做为公之事。
02 “联合审查”启动,七类人,一票否决
文件指出:村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其政治素质、廉洁操守直接影响村庄生态与群众感受。
为了从根本上堵住带病参选、违规回流的口子,中央推动建立联审机制。由纪委监委牵头,政法、组织、人社、民政等16个部门统一数据,
构建一人一档的选举审核模型,确保每个候选人,都经得起查、扛得住评。
申报、初审、联审、终审,每一步都必须留痕、可溯、有标准、不含糊。最核心的标准,正是那份堪称准入红线的,七类不得参选人员清单。
依据《修正草案》与各地执行试点归纳,不得参选的“七类人员”主要包括:
被依法判处刑罚、刑满未满规定年限的人员:
比如曾因贪污、诈骗、黑恶等罪名服刑,未达规定政治恢复年限,直接一票否决。
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者:包括老赖、涉骗网贷、恶意欠薪、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行为。
存在涉黑涉恶、组织参与宗族势力的人员:有组织插手选举、拉帮结派、搞土霸王者,绝不容忍。
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资产,有举报未处理或在调查中的人员:
尤其重点排查账目不清的前任村干部。
生活作风问题突出,曾因黄赌毒、家庭暴力等受行政处罚者:
公信力底线问题,直接影响选民投票意愿。
不服从组织安排、煽动对抗政策执行的人员:
包括拒绝土地流转、强拆协商、扶贫工程等过程中恶意带节奏者。
近年内曾被问责、处分未撤销记录的党员干部
无论是党纪政纪,还是违纪通报,只要未过消除期,一律不得参选。
想当干部,先把底子擦干净。选出好村干部,是民生基础。
我们有权利,选出真正愿意为大家说话、办事、负责的人。也有资格,拒绝那些曾经让我们失望、寒心、愤怒的旧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