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工巨龙苏醒?一笔65亿大单,和平宪法或成历史!
和平宪法形同虚设?2025年8月5日,日本百亿澳元军售敲定,11艘“最上”级护卫舰销往澳大利亚。这刷新二战后武器出口纪录,更在美国默许下,为日本“军事正常化”雄心铺设关键基石。曾被压抑的东洋武士,正重塑印太格局。
2025年8月5日,一份价值百亿澳元的采购协议敲定,不仅宣告了日本二战后最大规模武器出口的诞生,更像一颗投入印太深水区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表面上,这仅仅是澳大利亚为更新老旧舰队而进行的理性抉择。然而,在这平静的商业表象之下,它是否预示着日本在美国默许和澳大利亚战略焦虑的推动下,正为其“军事正常化”的雄心铺设关键基石?一场深刻的地缘政治变局已然悄然上演。
多年来,澳大利亚海军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现代化挑战。其主力舰“安扎克”级护卫舰,自1996年起便陆续服役,如今已显老态,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海上环境。国内雄心勃勃的“猎人”级项目,却因成本持续攀升和交付日期一再推迟,甚至可能延至2032年,令舰队更新陷入困境,导致了亟待弥补的战力空窗期。
在激烈的国际竞标中,日本的“最上”级护卫舰方案脱颖而出,击败了来自德国、韩国和西班牙的竞争对手。三菱重工的提案不仅技术先进,舰型设计新颖,具备出色的隐身能力和高度集成的信息化作战系统。更关键的是,它承诺首艘舰艇将在2030年前交付,远快于本土项目的进度。
此外,日本方面还同意了在澳大利亚境内建造八艘护卫舰的计划,满足了堪培拉提升本国造舰能力的战略诉求。这种结合了尖端技术、快速交付和本地产业合作的综合优势,使得“最上”级成为澳大利亚摆脱困境的最佳选择。
此次军售,对日本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二战后,日本军工业长期被“和平宪法第九条”和严格的“武器出口三原则”所束缚,仅能维持有限的自卫能力。即便安倍政府在2014年推出了《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为武器出口打开政策窗口,但此前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多为零部件或非致命性装备。
然而,这笔向发达国家出口完整战斗舰艇的巨额订单,犹如一道闸门被彻底推开。它不仅是日本军工产业“走出去”战略的正式启动,更是其国家战略“再定义”的重要一步。
日本期望通过对外销售,解决国内市场狭小、军工产能过剩的顽疾,从而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并加速技术迭代。同时,这也是为未来出口更高端的武器装备,如战斗机或潜艇,积累经验和信誉的“试水”之举。三菱重工计划在堪培拉设立造舰设施,更是日本军工企业首次在海外建造军舰,昭示着其摆脱“防御性自卫国家”形象,迈向“正常国家”的坚定决心。
这笔看似独立的军售案,实则植根于美日澳三国日益深化的战略合作框架之中。此前,两国已签署《互惠准入协定》,为军事人员互访和演习提供了便利。日本F-35A战斗机部署至澳大利亚廷德尔基地,更是将两国军事协作推向了“准盟国”的状态。
美国政府在这场交易中扮演了幕后推动者的角色,其战略意图显而易见。华盛顿长期致力于构建所谓的“印太小北约”体系,旨在强化其盟友的军事互操作性,从而在西太平洋地区形成对中国的整体战略压制效能。
澳大利亚作为“第一岛链”外缘的重要支点,与作为东北亚战略枢纽的日本,其军事力量的协同与互补,对美国的印太战略至关重要。此次军售将显著提升两国海军的联合行动能力,为美国在区域内投射影响力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笔百亿澳元的交易,其价值远超舰艇本身。它为澳大利亚带来了急需的现代化远洋打击和反潜能力,澳版“最上”级将搭载先进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包括“战斧”巡航导弹在内的多种弹药,显著提升其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对日本而言,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平台,使其在摆脱战后束缚、加速军事化进程的道路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而对美国来说,它巧妙地整合了盟友力量,让其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拼图愈发完整。
“最上”级的出口之旅,与其说是一场商业谈判的成功,不如说是一个新时代地缘政治棋局上,提前落下的一枚关键棋子。风起云涌的亚太地区,因这11艘战舰的航向,正迎来更加复杂和紧张的未来。日本迈向军事大国的脚步,已在沉默中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