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为什么宿县那么重要,国民党却只派了一个师在驻守?
点个关注?以后这类内容第一时间都能推送到你,这样交流起来也方便,你的支持对我真的很重要!
1948年那场淮海战役,真的是解放战争里的重头戏。咱们60万人干了国民党80万大军,关键还不仅在赢了,而是彻底围歼和俘虏了对方55多万人,没让他们有机会继续南撤去长江以南死守。要说赢得漂亮,关键的一步棋就是拿下宿县,让国民党南撤的路子被掐断了。
不过你细琢磨就会觉得奇怪宿县地儿这么重要,国民党竟然只派一个师留守?这不是白给机会嘛,怎么会这样?这事得倒回战争初期说起。
当时呢,东北的辽沈战役刚打完,华东野战军总指挥粟裕吃掉了济南城,和另外几路大军会师。粟裕当机立断,决定抓住时机打一场淮海决战,目的很直接:一鼓作气干掉敌人大部,别让他们撤到南边困守长江,再拖成两军对峙。于是我们60万,对上国民党80万。说起来,这还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里唯一一次咱们人数吃亏。
蒋介石自己的算盘也打得飞快他觉得人多,装备也好,这一役要是能趁势反杀,直接把我军伤筋动骨,解放军的进攻也就被遏制住了。
按照国民党的部署,他们的部队以徐州为大本营,沿着津浦铁路一线严防死守,宿县正好卡在徐州和蚌埠之间。刚开始那会儿,宿县附近的敌人还真不少。不过因为徐州是主战场,防线特别厚实,一线师团全扑在这儿,俨然是国民党想守住的“桥头堡”。双方都清楚,这一仗迟早得在徐州一带拼死决战。
大战没开打前,粟裕这边还和国民党玩了个“障眼法”在山东架起好几台高功率电台,故意让对方以为解放军要休整休整,撑下再说。结果咱们毫不含糊,11月一出手,就把贾汪、台儿庄那边的三个国民党师策反了,还顺手吃掉了第七兵团的第44师,西路一截断,大军分多路直冲徐州,要合围的节奏。
蒋介石有点慌,但又不甘心放徐州,立马下令调整部署。黄百韬兵团上徐州东边碾庄;原本驻宿县南边的孙元良16兵团被要求速速北上,去救徐州,意图聚拢重兵,跟解放军来个正面博弈。
但这种大调动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孙元良走了,宿县就只剩下黄百韬的148师,形同虚设。很快,围绕宿县的争夺又拉开了序幕。
宿县对我军来说非常要紧。要是单纯想赢这一仗,宿县的重要性或许没那么突出,可要是想让国民党主力部队插翅难逃,宿县就是绝对的“命门”。我们一看敌人乱了阵脚,立刻派大部队冲过去,不到半天,就干净利落地拿下宿县,把徐州和蚌埠的联系线彻底切开,之后还在一带囤兵布阵,没少给国民党添堵。
再说一说当时双方的判断。其实蒋介石并不觉得宿县有多重要他盯着徐州这根筋,觉得大决战肯定就在那儿,兵力也全往那边送。甚至连报纸都说,咱们打宿县就是想逼孙元良回头救援,这样国民党兵力不能集中,东野就能被解放军拖死。他们压根没意识到,我军求的绝不是一点小胜,而是真想“一锅端”。
蒋介石自信爆棚,觉得自己人多,解放军这点部队还想兵分几路进攻,简直是拿细线吊大鱼,随便一甩就能把线崩断。所以他没太在意宿县,觉得守守徐州,反杀机会反倒大。
然而战场上的输赢,不单靠人数决定。我们拿下宿县以后,借这一带开始四面开花,死死牵制住了国民党两大援军,李延年、黄维统统卡在南边动不了;北边孙元良一动,也被我们缠得脱不了身。黄百韬兵团在徐州东面和东野正面对上,苦等不来援军,结果被东野团团吞下,连黄百韬自己都走不了。东野南下,中野夹击,又没收了杜聿明集团和黄维部队。
讲真,宿县一失,整个战局就此塌了半边。过程看起来轻松毕竟只守着一个师,号称关键节点却是纸老虎但背后其实是国民党一连串的决策失误和对敌的轻敌心理才给了我们这样绝佳的机会。
最终的结局不用多说,淮海大捷,国民党参战主力几乎全军覆没。之后解放军兵锋南下、长江天堑一跃而过、攻克南京,其实铺垫全是宿县一役。如果让这些有生力量都跑到江南再顽抗,战线不知道还要拉多长,就算最后能胜,付出的代价也将翻上几番。
战场瞬息万变,天时地利人和,哪一步棋下得对,能决定整盘胜负。宿县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参考资料:
[1] 仲翔,《淮海战役期间国共两军的铁路争夺战》,《炎黄春秋》2024年第01期;
[2] 于慧铎、王倩,《淮海战役国共双方战前筹划与布局》,《文史春秋》2023年第07期;
[3] 齐克省、黄忠超,《攻占宿县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