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鸿章是一代权臣、权倾朝野。

有人说李鸿章治军严明,是一代儒将。也有人说李鸿章创建北洋水师,挽狂澜与既倒扶大夏之将倾。

还有人说签订《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而致使中国受辱、贻笑大方,成为千古罪人。

那李鸿章到底是不是卖国贼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次彻底的讨论,为你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01

李鸿章的朝廷地位

想要知道李鸿章到底属不属于“卖国贼”,那就要看他在当时的清廷中处于怎样的一个地位?

如果他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那么把卖国的罪名安在他的头上,显然是不合适的。

有人说李鸿章已经达到了权臣的地步。

可以比之汉之霍光、曹操,明之张居正,德之皮斯麦,那么李鸿章是否属于这样一个权臣呢?

我们可以把历史上的权臣做一个分类,再拿李鸿章和他们进行比较。

历史上的权臣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就是最早的春秋战国时期,鲁之三桓,晋之六卿。因为当时是属于贵族政体制,不像后来的中央集权制,当然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权臣。

第二类则可以说是董卓、曹操等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又有司马懿、刘裕、陈霸先、高欢、宇文泰之徒,他们的权力确实是达到巅峰,足矣称帝。

第三类则是秦之商鞅,汉之霍光、诸葛亮,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这些人都是从普通老百姓干起,凭借自己的本事,帮助朝廷实行政策改革、富国强兵,权力可谓红极一时。

第四类则是秦之赵构、汉之十常事、宋之蔡京秦桧、明之魏忠贤,这些都为阿谀谄媚、玩弄心术之徒,靠着揣摩主子的心思,而位极人臣。

华夏数千年悠悠历史中,权臣大致可分为这四类。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比之霍光、曹操、张居正,李鸿章之学识又没有达到他们那个高度。

如果和魏忠贤、秦桧之流相比,李鸿章的一生也可谓鞠躬尽瘁,对皇位、名利也别无所图,不至于沦落到一个阿谀谄媚之名声。

经上述论断可以得出,李鸿章并不是所谓的权臣。

再来看李鸿章的一生,所任官职无非就是大学士、北洋大臣、江苏巡抚、两广直隶总督,名上头衔确实是数不胜数。

而了解历史的同学们都知道清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军机处,里面的军机大臣虽然只是一个兼职,然而却直接和皇帝接触,大臣们的奏折是直接经过他们的手,再到皇帝手中的。其实他们才是真正的实权者。

最初的恭亲王,到李鸿藻、翁师傅和后来的荣禄、庆王、袁世凯,这些人如果说是权臣还可以说得过去。

所以你在《走向共和》那部影视里面,你看到光绪帝经常向翁师傅请教意见,李鸿章的北洋水师经常经费不足,都需要经过翁师傅的批准,翁师傅和李鸿章可谓是冤家路窄,可见李鸿章并无实权。

后来李鸿章到访德国,从李鸿章与俾斯麦的对话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李鸿章去德国向俾斯麦请教治国之道,他问俾斯麦:“如果一个君王,他身边的人无论说什么他都听,他旁边的人经常借此作威作福,狐假虎威,以此挟持大局。如果是这样应当如何?”皮斯麦思考了很久,回答说:“作为人臣理应替国家分忧,但是如果是和一群妇人孺子共事,那就只能这样了,别无他法”。

如果把清朝比作一个公司的话,那么慈禧就是老板,光绪就是CEO,翁师傅可以说是财政部部部长兼总经理秘书,李鸿章充其量就是一个生产部的小主管,并无太多的实际权利。

实际上只是一个干事的小啰啰。这些东西各位小伙伴都可以在历史上查得到,只要稍作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

所以从李鸿章的朝廷地位来看,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干事的有点资历的北洋老臣而已。

02

李鸿章的军事生涯

李鸿章用兵属于典型的谋定而后动,料敌如神丝毫也一点不为过,军旅生涯数十年间几乎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与挫折。

先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遭遇到了强劲的对手李秀成(李秀成智勇绝伦,而且真正具有仁爱之心,不像是洪秀全嘴上说说而已。即使到了最后金陵城被攻破时,城中尚有10万余人,却无一人肯投降。最后以宝马救幼主,与李鸿章决一死战。可称得上是一代名将)。

与其斗智斗勇,终将其挫败;后又亲率大军平定流寇。

李鸿章的整个军旅生涯,治军可谓是非常之严明。

起初欧美军人还嘲笑淮军衣貌粗俗鄙陋,后来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淮军将士个个都是坚强勇毅,纪律森严令人胆寒。

见到这番表现,外媒纷纷称赞李鸿章治军严明。

且李鸿章不喜邀功,不像他人一样沉迷于名利之中(在金陵城即将被攻克时,朝廷曾命令李鸿章援助曾国荃,然而此时金凌已经弹尽粮绝、兵疲马困。李鸿章并没有出师金陵。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李鸿章并不是一个贪功之人)。

在淮军的数十年军旅生涯之中,李鸿章也时刻秉持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劳任怨、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手下所采取的是也是开诚布公、团结将士的战略方针。

手底下的郭松林、刘铭传、程学启等随之征战多年,每逢战役都是先身先士卒、英勇无畏。

李鸿章的淮军与清廷的八旗军相比可谓是碾压的存在。纵观李鸿章的军事生涯,可以断言,也算是难得的一代将才。

03

李鸿章的洋务政绩

纵观李鸿章的20余年的洋务生涯,总结起来就是2点。

一军事,购置铁甲舰船、筹办铁甲兵船厂、构筑旅顺船坞、大沽设立洋式炮台等等,一系列的操作都是为提升清军国防实力。

二商务,设立煤铁矿厂、轮船招商局、南北洋电报、开办漠河金矿、设立天津医学堂,意在开源节流。

李鸿章则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经营海陆两军,最终北洋水师于甲午中日之战而全军覆没,苦心经营20余载,却如此不堪一击,瞬间灰飞烟灭、土崩瓦解。

不可否认李鸿章的胆识在当时的清廷已经是名列前茅,无人可以出其左右,学西人以为今用,然而却未取得太好的成绩。

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一、李鸿章自视甚高,刚愎自用,简单的以为洋人之所以能够崛起,无非就是船坚炮利,于是简单的学学其中的皮毛,造船,买炮弹,造船,买炮弹,如此往复,仅仅学到了洋人的皮毛而已,而不能研究其根本,不能够和自己本国的国情相结合,未从根本上认识到朝廷的问题根源所在。

二、任人唯亲,北洋水师许多将领都是曾经淮军之中,与其共患难的战友,因为私情从中选拔出来,与以重任,而现在的水军之要求和当年的淮军已经大不相同。李鸿章未能根据新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用人不当,导致水师实力大打折扣。

三、大办商务,却无一有成效。罪魁祸首无疑是官商督办的策略。再加上当时清廷官员中饱私囊、狐假虎威、把持局势,令入股者无不心寒,商务若能成功全凭天意。

04

甲午之战失败原因

一、开始时误导朝鲜与外国签订公约。

二、既已立约,却又出兵干涉朝鲜内政,落下把柄,实乃愚蠢至极。

三、日本已经出兵,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却指望他国可以调停,以至于耽误了战机。

四、聂士成曾经建议,乘日军立足未稳,先打他一个措施不急,然而李鸿章并未听取其意见。

五、李鸿章对当时的外交形势未能做出准确判断,早在五六个月前中日其实早已是敌国而非友邦,李鸿章却未能准确判断这一形势,还用友好的外交政策与之交流,从而导致日本反客为主,贻误战机,形势急转直下。

六、李鸿章创建北洋水师20余载,每日操练从未懈怠,然而经此一战,却如此脆弱不堪,实际是其用人不当,且克扣军饷、士兵奸淫掳掠,时常发生,却都不了了之,可见军纪涣散。

七、一经开战,炮弹哑火了,枪管生锈了,到了关键时刻掉了链子了,却一直声称军械局人人清正廉洁,这种鬼话谁信呢?可见内部腐败问题甚是严重,李鸿章却未能察觉。

八、旅顺天险乃易守难攻之地,然而李鸿章却任人唯亲,用的是胆小如鼠之人,敌未至而胆先寒,闻风而逃,至此丢掉先机,用人不查。

早年镇压太平天国之时,李鸿章以治军严明、团结将士、手腕强硬而著称,然而北洋水师20余载,却是如此模样,李鸿章有责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从用人,还是纪律,亦或是是对局势的判断,早已不复当年之模样。

而这些也为签订《马关条约》埋下祸根。

05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

纵观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从天津教案、到安南事变、再到日本朝鲜政变,最后到签订丧权辱国的一系列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

李鸿章从先前的晚清名臣,至此沦为人人喊打的“卖国贼”。

我们看下李鸿章的外交手段,概括起来就是:类似与张仪的合众连横之策,在处理法越之战的时候,通过联合英德制约法国;在中日之战的时候,又想要通过英俄制约日本;在胶州事变中,又想要通过俄英法制约德国。

想法是美好的,然而这些都是临时起意,列强又怎么任你摆布,最终是无一成效,沦为案板上的鱼肉,只得任人宰割。

那签订这些条约是不是只能怪罪于李鸿章呢?

甲午战败后,慈禧逃亡西安,而此时荣禄给到李鸿章的帮助仅仅只是:“只要不让太后归政,不要做有损于太后的事即可,其他的条件,你自己看着办”。

当时的清廷人人自危,根本无暇顾及最终的谈判结果,对今后的中国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他们也毫不关心。

李鸿章在当时得情况下,孤立无援,只得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纵使有苏秦张仪一样的口舌之能,也无用武之地。

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已经73岁的高龄,受命参与《辛丑条约》谈判时,李鸿章已经79岁,最终积劳成疾,不久后便去世。

在参与《马关条约》谈判时,李鸿章还遭到刺客袭击,然而李鸿章面不改色,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可见李鸿章之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日军也感到钦佩不已。

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协议不假,但是在当时清廷已经岌岌可危、人人自顾不暇的情况之下,已经是最优解,如若换成他人可能情况只会更糟。

后来日本报评价当时的情况:“签订《马关条约》,只是利益得失的问题,而不是正邪善恶的问题 ”。

06

总结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虽有胆识,但是受中国千年以来理学思想的影响。

他没有像伊藤博文一样知政治之本源,所以洋务运动无法成功。

没有像格里斯比一样的热诚,所以为官20余载,始终没有将国民考虑进来。

没有像俾斯麦一样的魄力,所以他屡屡为自己辩解,声称困难之多,遭受朝廷内的掣肘,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更没有像毛主席一样见微知著的本领,所以他无法准确评估当时之形势。

李鸿章终其一生也无法跳出“知识诅咒”的牢笼,他能做的仅仅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画虎效颦,只是清王朝的一个“修补匠”,未能从根本上做出改变。

但是李鸿章虽无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否认其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任劳任怨、坚韧不拔、不畏流言蜚语、无论面对何种大难总是挺身而出,丝毫无退避之色。

比之张之洞,李鸿章不重功名,而张之洞乃浮华之人,其狭隘自私、残忍苛刻,难以望其李鸿章的向背。

比之左宗棠,左宗棠在洋务上的见解与李鸿章相差不多,但是其肚量狭小,未必可以做的比李鸿章更好。

至于荣禄、庆王、袁世凯等等更不是可以比之。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李鸿章已经是清廷最有声望、最有资历、能力最出众的,如果换位思考,其他人未必做的比他好。

后来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时说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可见李鸿章的一生有功也有过,但是把“卖国贼”的称呼,让其一人承担,实为市井野人之狂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