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那边的“团结号角”响得一点动静都没有!一边,法国总统马克龙拍着桌子喊话欧洲,想搞个“六代机”的联盟;另一边,德国悄悄签下了81亿欧元的F-35订单,西班牙也忙着争取30%的本土产业链份额。而英国、意大利组成的GCAP项目组,因为“空中优势还是多用途”这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简直要掀桌子。那场耗费千亿欧元的“未来空战系统”(FCAS)合作,竟变成了三国的杀人游戏——技术路线心怀鬼胎,利益分配你争我抢,连垂尾设计都要投票表决,真是闹得一锅粥。

技术方案的角逐:法国坚持要拥有舰载核威慑能力,而德国则死守人工智能技术,两个国家的理念差距可真不小。

法国达索公司握着核心技术,坚决不放手:说要自主开发动力,还得搞得能配航母起降,另外核打击能力也得留着。德国空客团队却不买账,直言舰载功能又费钱又用不上,不如把钱投在AI空战系统上。西班牙方面更干脆——可以出钱,但得保证30%的零件在国内生产。

三方争了六年,交付的技术才刚刚800项,连原定进度的15%都达不到。达索的CEO特拉皮尔气得在会议上猛拍桌子:“每次推进项目都得从头争,这不是真合作,是折磨啊!”这剧情似乎老是在重复:40年前,法德因为“空战优势还是对地攻击”闹得不欢而散,分开搞出了“阵风”和“台风”;到现在,六代机项目又来了相似的闹剧,连台词都没变。

利益的蛋糕估计难以划分:144家企业都想当老大,结果竟然陷入了“谁能做头”的纷争,让人头疼不已。

表面上是三国合作,暗地里企业链早就杀得你死我活。达索想把飞控系统的开发拿下、垄断市场,空客则靠着德西资本的支持拼命抢夺控制权,而西班牙的英德拉公司也在拼命塞本土供应商名单。144家企业都卷入了“谁当老大谁跟着”的混战,甚至连螺丝钉的采购都要经过三国议会审批。

更让人心疼的是经济账:德国在俄乌冲突后断掉俄能源供应,时隔30年头一次出现贸易逆差,军费优先投向F-35的采购,西班牙失业率也飙到12%,恨不得把每个零件都变成一份工作岗位。马克龙喊破嗓子的“欧洲团结”,在真金白银面前转眼就变成了背景陪衬。

战略抉择的三岔路:是追求大国的再崛起?还是寻求技术的替代突破?抑或将产业视作跳板,谋划下一步?

法、德、西这三国表面上似乎共乘一条船,实际上各自握着不同的舵——法国把FCAS当作国家重新崛起的重要象征,德国则把它当作“用来替代美国技术”的筹码,而西班牙则把这个项目当作产业升级的跳板罢了。

这个错位一下子就炸出了不少实际操作的坑:法国坚持六代机得能在航母上起降,德国则不满地回击:“我们又没有航母,花那么多钱干嘛?” 达索也去找盟友要技术支援,可对方反手就是一句“保密协议限制”,挡在前头。连空客的CEO都忍不住感叹:“欧洲要搞防务自主?现在连垂尾的设计都得靠三国投票决定!”

欧洲的出头之路真有点难走:资金紧张,信任感缺失,又遭遇中美的降维打击,形势嘹亮得很。

就在FCAS项目组讨论用不用英国螺栓搞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中国双六代机编队已在1.2万米高空完成了2.35马赫的超巡测试,还指挥着8架无人机搞蜂群突防演练。美国虽然NGAD项目悬而未决,但F-35生产线依旧没歇,拼命抢占欧洲市场。德国防部私底下还吐槽:“等着FCAS量产吗?我们的台风战机早该进博物馆了!”更惨的是信任危机:波兰直说“欧洲自主防务纯属幻想”,丹麦赶紧连夜换掉微软系统,防监听,连荷兰都自建了主权云——对盟友的提防,竟比对敌人的还狠。

马克龙一喊团结,或许忘了达索正忙着推销“阵风”战机——这个“拆台又卖备胎”的把戏,揭示了欧洲军工那个投机取巧的本质。六代机的难题,其实就是欧洲一体化卡住了:法德谁都不愿放出主权,小国怕变大国的附庸,企业内部的斗争像宫斗剧一样激烈。

当成都的歼-50划破云层,法兰克福的会议厅里还在为“垂尾投票权”争得不可开交。这场价值上百亿欧元的PPT演示战机秀,最终会告诉我们:空天的霸权从来不是靠PPT炫技,而是真正把设计图变成飞天利器、敢于在蓝天上驰骋的狠角色。